一个人未来能去哪儿,取决于他现在在哪里,正在做什么。我们的每一个现在,决定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在通向未来的路上,谁会一帆风顺?
没有!
当遇到挫折时,我们又该如何呢?要打起精神,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去面对。倘若事情已经发生,说明那已经成为过去,没有继续纠结或争辩的必要。
改变不了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让你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没有当初这些痛苦和泪水,你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也许你不能掌控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所能拥有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马云说过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可见,未来的美好是建立在今天努力的基础上的。所以,把握住自己的今天,把握住现在,那么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有能力改变外在的环境,却完全可以改变自己。人生总会经历一些事情,比如事业的成败,爱情的喜忧,友情的得失——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不幸,你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承受,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当同行采访布拉格,询问他的获奖感受时,他在麦克风前讲述了一段令人感慨的经历: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父亲是名水手,每年都来来回回穿梭于大西洋的各个港口,尽管如此,挣的钱依然不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面对这种处境,我非常沮丧,因为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卑微贫穷的黑人不可能有出息。
抱着这种想法,我浑浑噩噩地上学,可想而知,成绩也好不到哪儿去。就这样,我在自己设定的围墙下过了十多年。
有一天,父亲突然对我说:“现在你长大了,应该带你出去见见世面,我希望你的生活能和父母不同,能摆脱现在的贫穷而有所成就。”
听了父亲的话,我暗想:有成就?这怎么可能呢?我不过是个穷黑人的儿子罢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听从了父亲的安排,随他一起去参观了大画家凡·高的故居。在那间狭小的、空空如也的屋子里,我看见了一张小木床,还有一双裂了口的皮鞋。
我很惊讶,这位著名画家的生活居然如此简陋!
我问父亲:“凡·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他怎么会住在这种地方?”
父亲说:“儿子,你错了,凡·高一生潦倒,是个比我们还要穷的穷人,他甚至穷得娶不上妻子,可是他没有向贫困屈服。”
这段经历让我对以前的生活产生了疑惑,我心想:我是否也可以从过去的碌碌无为中摆脱出来,努力拼搏而有些出息呢?凡·高不也是个穷人吗?
第二年,父亲又带着我到了丹麦,并游览了安徒生的故居。
这里的环境比凡·高强不了多少。我更惊讶了,因为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皇宫,我一直以为,他也和书中的人物一样住在皇宫里。
我向父亲提出了疑问:“难道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
父亲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不,孩子,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你喜欢的那些童话就是他在这栋阁楼里写出来的。”
直到那时,我才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带我参观凡·高和安徒生的故居。其实他想告诉我:不要在乎过去所过的生活如何贫穷,尽管我们是穷人,身份很卑微,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以后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对于一时的贫穷,我们要坚信,从踏出生命旅程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告别了贫穷,摒弃了过去。
也许我们无法看清未来,但是能够努力地把握好现在,认真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拿破仑曾说过:“承认自己无能就是选择了失败,这种人最擅长的就是逃避生活,一事无成是他们必然的结局。”
生活中永远只有两种人:强者和弱者。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注定只是一只老鼠,那么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成为猫的食物。而永不向命运妥协的人,最后一定能厚积薄发,成为一只凌空展翅的雄鹰。
其实,活在当下才能自然地展现出一个人的生命力。
当人能够从容地走出自己心的设限,无所牵挂地面对真正的自我及人生时,他才会有能力成为一个真正而纯粹的人。他也许不能立大功、成大业,但他善于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利人而利己。
1871年的春天,英国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的学生威廉·奥斯勒对人生中很多事情都充满了疑问,他不明白身边的些许小事和自己远大的理想有什么内在联系。
而对于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他的心里也充满了厌倦,所以他的成绩是每况愈下。
当他找到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时,老师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给他推荐了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启蒙读物,说在那里会找到他所需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