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搜索.{\一♂六♂八♂看♂书\}:可以快速找到你看的文
梁和其实也没有多信梁绍那个要多扯有多扯的故事。.但梁和也能体会梁绍说想往淮南一行,祭奠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感受。
不就是不想陪我说话了么。
梁和现在成天紧张都紧张不过来了,也没心情和梁绍叽叽喳喳了,正好,梁和跟宋承徵提了一句,梁绍就变成了奉上命往淮南游学。
梁和其实不是很在意淮南太守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薄命的女儿,奈何青玉南珠,看朱成碧个个都是人才,打听的一清二楚。
梁和于是知道了淮南太守真有这么个病逝于许婚之后的姑娘,只是姑娘十五载青春,从未往建康一行。
梁绍梦里遇见的哦。
梁和也懒的拆穿他们的小把戏,宋承徵当个乐子和她说,翻着教坊司进呈的《花灯记》,跟梁和闲聊,“这群孩子离了太学越发没一点正事,瞧瞧着这编的都是什么。”
然后梁和就在宋承徵的长篇大论中昏昏欲睡,难为她第二天想想,还抓住了重点。
宋承徵首先批评了卫时的词风,“浓丽绮艳,华而不实。功于雕琢,无心无情。”
但挺适合戏本子……
梁和是这么理解的。
卫小郎君就算这辈子都待在家里风花雪月,从小看老,估摸着高粱锦绣里也养不出一代词家了,不如出来做点事。
做什么呢,梁和总结了一下指导思想,就是卫小郎文章做的还是挺溜的,一天时间,十余首长短句,几首小令小调,最难得音韵和谐词句工整,是标准的乐府辞令。
这么能写,去修史好了。
反正官样文章也是文章,和乐府一以贯之,都是不求华彩,但求无错。卫小郎能深谙乐府工整之道,史家要如何秉笔,宋承徵说,“小郎灵慧,心有丘壑,早晚悟出来。”
然后就没了,明明五个人编出来的本子,宋承徵只提了卫时一个,梁和觉得不大对,反反复复地想,她不想就要开始担心生孩子的事了,还不如瞎想。 .
宋承徵把薄薄的本子翻来翻去,下了个定论,“虽不像样,但也不算误事,还知道轻重。”
梁和过滤了一下,自动把这句话归成夸奖,夸奖他们还知道编个本子目的是为了忽悠她。
结果还是挺成功的么,她不就真的被忽悠了一晚上。
重要的还是性格,宋承徵淡笑着,手里是一本《景书》,漫不经心的样子,又仿佛诸事在握,“卫时的性格,正和修史。”
梁和凑上去亲了一口。
梁和觉得自己今天又有多喜欢他一点点。
次年春,边事有大捷传至建康,北燕几近国破。
陈烬彦领兵三十万,一路直入北燕王都。
这场灭燕之战开始的不明不白,以苻子扬遇刺身陨于大梁豫章郡内为引,北燕发兵,大梁应战,然后……然后北燕不堪一击。
陈烬彦在此前称不上什么名将战神,至多中规中矩,旁人赞一句家学渊源后继有人。北燕王都一破,各种赞誉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但落在名家眼里,陈烬彦这仗,打的绝不算很漂亮。
旧年宋承徵发兵,一开始只是想打退燕军,守卫边疆,并没有要成就赫赫武功的意思。所以定国公敢在家装病,平国公敢在朝装傻,宋承徵也不觉得一次边境防御战一定要他们亲往领兵。
结果猝不及防,北燕纸糊的一样。
大梁能得知北燕王庭内乱,但具体乱到什么程度还是这一战才让大梁君臣深有体会。燕王垂暮,诸子相争,这原不至动摇国本。奈何王上亲自下场掐架,看不见前面七个葫芦娃,只想让心爱的幼子承继江山。
王长子的儿子都比苻子扬年长,又是正经燕王原配所出,他能愿意俯首向幼弟称臣?
更不用提剩下那六个,虽然不是没有摇旗呐喊打酱油的,但个个都掺了一脚是半点不假,然后燕王还在这滩水里搅啊搅……
所以北燕跟就剩下个壳子也不差什么了。 .
就是这样,燕军从士气理想到兵器粮草,要什么没什么甚至主将临阵脱逃都不是没有的情况下,陈烬彦用了大半年才打到北燕王都。北燕总共才多大的地方呢,王都再往西还有十一城呢,陈烬彦顶天说是打过了北燕一半的地方,这中间还有一半是不战而降的……
这就算了,陈烬彦还跑了北燕的王次子。
跑了就算了,你抓回来啊,结果抓不回来了。
苻子揖跑到西晋去了。
带着北燕剩下的西边的十一城,跑到西晋献城去了。
哦吼大发。
真是上头。
苻子揖敢献,西晋还真敢接,二话没有就派林遂领兵二十万陆续接管了十一城,一声招呼没和大梁打,连派个使臣意思一下都没有,顺便还让苻子揖吃好喝好睡好当了个太平王公。
也是,人家送了你十一座城呐,你尽心招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