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遗憾的是,处于传统国家和农业文明体系下的中国,在面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现代国家和工业文明的英国的挑战时显得不堪一击。
首先,在军事上,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英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战场上,仍旧以大刀长矛和骑兵为主的清帝国的精锐部队尽管作战勇敢,但面对强大的炮火则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对外作战连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在政治上和心理上对清帝国造成了严重的阴影。
在经济贸易领域,由于工业文明下的大机器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都远远优越于,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小门小户的小农经济所生产出的产品,因此,
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国际贸易,上的优势渐渐丧失,经济发展遭到了新兴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
“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
他于1冯桂芬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
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西学“,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
“中西学问“对于社会,对于一个政权,对于统治者来说,本来都是“用“,沈寿康在此以“体““用“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是“为华人计“。
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
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
因此,由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甚至可以说,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
因此,它在中国的大地上,风行数十年而不衰。
新老洋务派思想家,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关键在于满清皇室,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改革,就连表面上的军制改革都不愿意,才会导致甲午战争的时候,北洋陆军兵力不足。。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笑话,当时的大清谷有几件事亿的人口,竟然会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
原因我也不想说了,各位书友自己心里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