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要求棺材匠一定住在农村,可城里都要求火葬了,只有农村有生意。
我从小没爹没妈也不会别的手艺,真到城里打工说不定会饿死。
所以我盼着师傅多教我点其他的,比如说做值钱点的家具,多学一样是一样,可师傅总是推月兑。
每次他一拿起来自己那把弯月形的斧头时,我就条件反射一样出去拖木料。
可今天不同,我还没走出大门,师傅就把我拦住了。
“三儿,收拾一下,跟我去敲头。”#_#
“敲头”就是敲棺材头,师傅总跟我说“行有行规”,做棺材的不敲头,就相当于法器没开光,棺材板压着死人翻不了身。
打棺材的工具主要是斧子,棺材板抬上来先用斧子削出来轮廓,棺材做好了在用斧子“敲头”,这叫“有始有终”。
师傅给棺材“敲头”有专门的家什,就是那一柄不大的弯月斧。
围着棺材走一圈,口中念念有词,最后绕到棺材前面,冲着天板敲五下,男的三长两短,女的四短一长!
往常“敲头”都是棺材抬出去之前,这已经成了一种仪式。
专门出去“敲头”,这还是第一次,我觉得挺新鲜。
“师傅,去哪儿?”
“马家堡”
用来“敲头”的弯月斧被师傅塞到了腰间,一如既往的不急不躁,迈开月退往西山方向走去。
马家堡是十里八乡最大的一个村子,马姓也是大家族,不过能让师傅亲自动身的理由,绝对不可能是对方财大气粗。
我忍不住问了一下,师傅也没瞒我,原来需要敲头的棺材是马老太爷的,十年前就已经做好了。
马老太爷挂了?这么大的事儿,竟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人没死,而且今天是他八十大寿。”
真晦气!哪有过大寿的时候敲棺材头的?!
见我一脸疑惑儿,师傅解释说,马老太爷明年“到坎儿”,提前做寿也是为了冲喜,至于敲棺材这事儿,十年前也做过一次了。
“到坎儿”是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纪,这么说起来,“八十大寿”应该是八十三岁大寿。
我又问师傅,一个棺材能敲两次头?师傅没直接说能还是不能,而是叹口气,说自己只是“尽人事、听天命”。
“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开!”
我还是头一次见师父这么惆怅,好像去做一件很违心的事情,结果也相当严重……
我天生好奇心重,再说马家堡又不是一步就能走到的,就缠着师傅给我讲讲“棺材匠”的禁忌。
估计他老人家心情好,点了一锅子烟,打开了话匣子。
师傅说,棺材匠和木匠的都拜鲁班当祖师爷,可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因为棺材是死人用的“阴宅”,所以棺材匠和造房子的泥瓦匠才是一类人。
我听着挺新鲜,可又觉得师傅是故弄玄虚。
师傅大概看出我的怀疑,用烟锅子敲了我一下脑袋,问:“你小子别不服,别看棺材是装死人的,可规矩、禁忌不在少数,我就问你一件事,木匠做桌子板凳省得下那么多木料吗?”
这倒是真的,我回想一下,每次一个棺材打下来,剩下的木料都够做好几把椅子了。
师傅说这就跟盖房子是一个道理,做棺材的料子不讲究“物尽其用”,也不能因为有钱就多用一分一毫,不同做棺材的门户又有自己定的规矩,我们做的棺材不多不少“七块板”。
一块板子剩下的再多,哪怕是烧了都不能用,否则死人住着不舒服,难免会找你的麻烦!
师傅说的“七块板”是指木料说的,棺材两边的帮子加上天板各自占一块,这是三块半,棺材底是两块,各自取一半拼接起来,下面得留条缝,前后两块板又叫“前回头”、“后回头”。
棺材匠自己有句话,叫做“料不够、头来凑”,说的就是料子不够的情况下,“前回头”的板子随便糊弄一下也没事,哪怕用纸糊都行。
所以有种棺材叫“狗碰头”,野狗一脑袋就能把“前回头”的板子撞烂,从里面拖出来死人吃掉!
我看师傅说的头头是道,感觉自己这些年白搭了,还想着能多学点谋生的本事,可现在连“看家”的本事都没学精。
可转念又一想,不对啊,马老太爷的棺材已经“敲头”了,师傅要是守规矩,为什么不拖出去烧了?反正马家有的是钱,到时候多好的料子也管够!
“师傅,马老太爷的棺材,不就坏了棺材匠的规矩了吗……”我有点怯声怯气地问。
师傅停下脚步,往远处看了看,马家堡已经就在山脚下,他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三儿啊,你过来看看,这马家堡的形状像什么?”
四面环山,方方正正,前宽后窄,数条山路如同麻绳一样从马家堡向四面八方延伸……
我一激灵,他大爷的这么看都像是一口棺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