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只要使用了‘通灵决’,周幽王的这些怪异言语,就会在大臣耳中自动翻译转化成:“寡人告之国人……”。这样就避免了周幽王在言行举止上的怪异。那时的周朝天王自称孤,予,朕,寡人。百姓为国人。这样觉醒的周幽王就不用再顾忌自己的白话语言了。
周幽王翻身坐起,喊道:“来人,给孤更衣。”
早在门外候着的宦官应声之后,头都不敢抬着,低着身子进入了寝室。小宦官身后跟随着数名身穿黄色深衣的侍女,一贯进入到了寝室内。周幽王抬头看了一眼那名头戴高帽子的小宦官。
周幽王知道在公元976年,宦官就已经产生,在《诗经》《周礼》上都有记载。是周穆王大周朝的第五代天子,为了加强统治内部,研究刑法制定,实施“宫刑产生,处置犯罪之人,太监出现”,其主要是为了让犯人失去了男根后,也就失去了生存依托,完全的沦为奴隶,成为服侍贵族、王侯最放心的仆人。
太监是为官名,以宦官充任内官,中官,内侍内监等,在周朝还没有太监的官称,依旧是宦官,宦官不全是失去男根的太监。但王宫后院女眷众多,所以这个小宦官倒真是个小太监。
这个宦官名叫小刁,是周幽王从小的侍随,忠心不二的和他的主子周幽王一起胡作非为,但是忠诚度之高是毋庸置疑的。
周幽王道:“小刁,一会去找几个侍卫,把朝堂的扆(屏风),给孤用厚厚的白麻遮挡起来,要厚,不要透出里色。”周幽王也不管自己说的是不是合乎当时的礼语,因为知道‘通灵决’会自动的翻译转换成合理的礼语,让小刁听到。
小刁心中对大王的怪异举动,并没有丝毫的诧异,他主子怪异的行为多了,所以也不多问,便回应道:“诺,大王,小奴这就去办。”
周幽王洗漱之后,又对身边伺候的宫女道:“先摆膳吧。”
周幽王看到宫女半天没有动静,便呵斥道:“还不去摆膳。”周幽王心中想到,今天的事情还不少呢,只想快快吃完早饭自己就去朝堂上,给那些大臣们演出一场惊天大戏呢。
宫女们依旧是低身叩揖,不敢抬头,小声的说道:“大王,不去王后那里一起早膳了吗?”周幽王恍然,自己一般都是和褒姒一起吃早饭的。
周幽王现在还没有心里准备,去见后世里人人皆知的褒姒美人。所以,周幽王就说道:“今早,不去了,就在孤的寝室摆膳吧。不用那些礼节也不用叫乐师来了。”
因为在周朝的礼节非常繁琐,吃饭有吃饭的音乐,吃饭有吃饭的衣服,早饭穿朝服,晚饭穿深衣,吃饭前还要先来个祭祀。既然自己已经觉醒,哪还管的这些繁文礼节,还好宫中之人都知道这个周幽王是经常不按常理做事的,倒也不觉得怪异。
周幽王等内侍在寝室内摆上了食物,各种珍稀佳肴一一摆上案几,九只小鼎中分别装着各种肉食。鼎在周朝是用来吃饭的碗,按照周礼只有天王才能用九鼎吃饭,所以就有了一言九鼎之说,代表天子的分量。簋(gui)是用来盛饭的,也就是盛主食的,做工细致华美,有的还有盖子,盖上盖子还可以保温,还有一种叫豆的器皿,是用于盛放酱菜,肉酱之用。
天子的伙食从《周礼》《礼记》可见一斑:周王室厨师团队超过2200人,分工相当细致,至少有57个人负责煮肉时添水以及盯着柴火,有专门出去打猎的,有做点心的,有捕鱼的,有腌咸菜的,还有专门抓乌龟、蛤蜊这类带壳的动物的。饭以粟(小米)、麦、黍(黄米)、稻米蒸饭、羹类为主。北方并非不种水稻,两周的黄河中下游水稻种植已经颇具规模,《诗经鲁颂》就说:「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只是面食尚属稀罕东西。
周幽王不禁暗自摇头,心想自己当了二十四年的傀儡,但也奢侈了二十四年,自己要是不奢侈不昏庸,哪来的覆灭命运。
周幽王用罢早膳,对宫女们说道:“给孤更衣。”周幽王伸开双手,让侍女们给自己穿上早朝时才穿的朝服‘玄端’。
周幽王上穿玄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黄色裳,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朱红色腰带,前搭朱色的蔽膝,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足穿黑色高靴,衣领、衣袖、衣裳的边缘,织绣华丽花纹。
上身玄衣上绣着龙行纹章,头戴王冕,王冕前后各10串小圆玉垂旒(liu)摇晃不停。(因冕旒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光不要邪视,不看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
周幽王穿戴完毕,霎时威严之气升起,顾盼之间霸气十足,唯我独尊之势尽显无疑。
在周代宫殿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在前部的外朝朝堂内,24个红色立柱耸立,上有青铜雕饰,繁密花纹,尽显威严和气派,在柱子与柱子之间分列无数案几,案几后铺着精美的坐席。周朝各大臣身穿朝服,头戴鹊尾冠,分等级端坐与席上,三公、六卿、五官依次在大殿内排列。
官员的等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