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使,茅焦,今年24岁
作为16岁就入秦学习的他,现在已经是秦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的存在,为秦齐两国关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七月,他又一次带着齐王的使命,带着齐国装满奢侈品的商队,开拔奔赴秦国。
一路跋山涉水、过关闯险,他终于在九月底,抵达了秦国。
他到达的第一站是洛阳,这个堕落帝国最后的都城,曾经是重要的中立商会。而现在,它变成了秦军东进的重要前哨。
跟原来人来人往充满自由气息的大型商业都市相比,洛阳现在的气氛要更加严肃。不过比起原来乱糟糟的治安,现在井井有条的样子,也算是一种好的变化。
在洛阳进行了必要的补给后,茅焦带着队伍进入了函谷关。
然后在函谷关口,他再次享受到了中原闻名的【熏刑】。
当然,这名字是其它国家为了贬低秦国杜撰的刑罚。实际上他很理解,这是在进行商贸品的防疫工作。
而且让他好奇的是,这次在消毒室里进行熏蒸,艾草的烟气不再像之前那么呛人。
向守门的官兵打听后,他便知道了,这是秦国新进的一位墨者,对熏烟炉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烟炉过滤杂质的能力。
秦国的技术又在进步了啊?
所以那个传的沸沸扬扬的秦国崩溃论,到底是真是假?
怀着这样的疑惑,茅焦进入关中,朝着咸阳进发。
调查秦国真实的状况,这便是齐王交给他的功课之一。
沿黄河西上的道路,跟茅焦一年前走过的没有区别。不过在临近咸阳百里之时,周围的景色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道路,从普通的车辙土路,变成了宽大的八车道石板路!
然后路边的田野,也是黄橙橙一片的粟米。
跟普通的粟米不同,这片田地中的粟米,米穗沉甸甸的压弯了茎干。
根据《农经》的描述,这是亩产超过300斤的粟米才会表现出的状况。在现在这个亩产平均200斤的时代。这是仅凭肉眼,就能分辨出的大丰收!
“茅焦大使,前面出现了一座地图上没有的城市!”
走在宽敞平坦的八车道上,茅焦的使节商队行进速度很快。不多时,齐人们便发现了这座新出现的冬木城。
茅焦注意到丰乡那个名字,便明白这城不是凭空出现。因此思索一番,便下令:“进去看看,顺便歇个脚。”
在递交了相关证件后,茅焦顺利了进入了冬木城。
一进城他便发现,这是一座与其它秦城完全不同,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新生城市!
街道上的人们虽然步履紧凑,不过情绪欢快而放松。似乎根本不像其它秦人,被生活的重压压得喘不过气。
除此之外,本该在家里舂米的妇女,也有不少走上了大街,在街道上带孩子,或者是帮丈夫把一些谷物运往河边。
河边的景象就更加怪异,那里开了许多支渠,从黄河引水。这些支渠没有被引导去浇灌农田,反而是直接穿过了一些有着巨大木轮的工坊!
人们抱着有毒的小麦进入工坊,然后又抱出一袋袋雪白的谷粉。
上前打听了一番,他这才知道,这些谷粉是麦粉!
“你们不怕中毒的吗?”
茅焦好奇的向附近的秦人打听。
冬木的秦人闻言,一脸自豪的解释道:“墨家的先生说了,发霉的小麦才有毒,不吃那些小麦,就不会中毒!”
“就算没毒,这宿麦也不好吃啊……”
听了新的小麦有毒理论后,茅焦觉得问题不大。
不过唯一的问题,还是宿麦的口感。
“这话,我们每隔两天就要听外商们说一次。”
冬木城的居民说了句意义不明的话,然后露出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抱着麦粉离开。
未了,他还是回头补充了一句:
“我来预测一下你吃到麦粉后会说的话吧……”
“会说什么?”
“你会说:‘真香!’。”
???
一头雾水的茅焦带着队伍抵达了官方食肆。此时正值饭点,来吃饭的秦吏络绎不绝。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吃粟的秦吏少之又少。
大家的餐桌上,多是一些又白又蓬松的食物。
“店家主,给我来个肉夹于馍!”
在茅焦发呆的空档,他身后进来了一位军旅打扮的秦吏。看了下腰牌,他便发现,那人居然是咸阳的侍郎!
“卫宫大人又来了啊,你这顿顿吃肉夹馍,俸禄供得上吗?”
卫宫闻言轻轻一笑:“秦王政颁布了新的政令,要给基层官员集体提俸!以后我一顿吃两个肉夹馍,都吃得起!”
给基层官员提俸,这种事让茅焦嗅到了一丝政治变动的气息。
不过还没等他闻清楚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