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前,三十万秦军扎寨而安。
虽然这数字中,有二十万是役卒、辅兵。不过十万战兵,在这个时代,依旧是相当可怕的数字。
跟这个数字相比,赵、魏、韩的五十万联军,单从数字上来看则更加吓人。
不过在秦军大营之中,这次主战的两位主将,正在跟一个穿短褐的粗人交谈甚欢,似乎完全不关外五十万大军放在眼里。
这屋内谈话的三人,正是王翦、蒙骜与王小伟。
其中年迈的老将蒙骜,在见到阿伟后便称赞:“先生,我军能立于不败之地,其半功为先生所持也!”
作为在秦奋战了半个世纪,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宿将,蒙骜向来不轻易夸人。
就算是他儿子蒙武,孙子蒙毅、蒙恬,也很少得到老爷子这样的点名表扬。
老头子会这样表扬阿伟,当然不是因为他拿着秦王的特别同行证。而是因为阿伟在年初,搞的一系列种田改进,让蒙骜敬佩不已!
《孙子兵法》始计篇曰:兵者,一曰道。
意思就是,带兵打仗,打的是国力。
因此在能大幅提升国力,使得战争在开始前,便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蒙骜敬佩王同学的原因。
由于王同学的种田行动,近畿之地大丰收,粮产比往日多出三成。因此秦军在本年度可以食用的口粮,比往日多出了三个月。
这多出来的三个月,保证了秦军只要死守成皋关,便可以轻松撑到来年秋收。
这个状况,便是秦军不败的根本。
相较于粮草充足的秦,联军那边的状况就不容乐观。不说短期内会缺粮,但是也撑不了半年。
而且来年开春,赵、魏、韩的壮丁需要回国种田。
就算战兵不撤,只撤辅兵,那也给秦军提供了进攻的空间。
“诚然,此乃胜战之功!”
沉默的中年将军王翦,不喜欢多说废话。
不过他也必须承认,是阿伟让这场战斗变得简单。
虽然大将军蒙骜平时不怎么夸人,不过偶尔还会称赞些表现特别好的。而闷将军王翦,在平常的状况下,真的是不会去赞赏任何人。
“连你儿子王贲,都没被你这样夸过吧?”
蒙骜这还是第一次听见王翦夸人,显得有些吃惊。
接着他满是皱纹的脸便微微舒展,笑道:“果然,王将军跟老夫我一样,都认为这先生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
“那么王先生,您带着秦王的手令,来找我们两个将军,到底想做些什么?”
寒暄完毕,自然就是谈正事。
王同学也不拐弯抹角,直接指了指地图上的虎牢关:
“我想要一支部队,来守关。”
换作其它人来说这话,两位将军估计就要拍案而笑,问“你拿什么守关?”
不过当初带着秦王撤回秦国的作战计划,就是署的王小伟之名。因此看过那个作战计划的将军,自然知道这位墨者有军事才能。
知道这墨者可能有自己的计划,蒙骜便向他解释:“我们当前的战略是:闭门不出。因此关口大门不需要再派人防守。”
阿伟一听,便有些疑惑:“敌人若是前来叫阵,我们不应,岂不是很伤士气?”
老将军闻言,耐心解释道:“伤士气也无所谓,既然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那就不必时刻维持全军士气。只要在开战前夕,鼓舞全军士气,然后一鼓作气拿下敌人即可。”
蒙骜说完,王翦认同的点头。
瞬间鼓舞全军士气,这可以说是王翦的看家本领。
历史上的他,就是靠着一顿牛肉,让士气低落的秦军,一下子振奋起来,把楚国给打穿。
“我这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在敌军叫阵时,不落士气!”
既然知道了大战略方针,点子王自然要有些别的点子。
在两个将军都疑惑的看向他时,他便开口道:“我们可以在敌人叫阵时应战,把他们都打跑,就能涨自己士气,灭他人威风!”
你可真是小天才!
听了阿伟的话,两个将军都一副见到军事鬼才的模样。
因为是个人都知道,应对叫阵的最好办法,就是派出勇将,把敌人打回去。这样能涨自己士气,灭他人威风。
“先生,我军的战将皆不在三川。”
蒙老将军觉得王同学是可造之材,所以专门向他解释:队伍里能打的人都不在这。
阿伟则拍了拍趴自己头上睡觉的馨儿:“没事,她应该挺能打的。王齮太尉都说她将来前途无量!”
听了阿伟这话,就连面瘫的王翦,也露出了“你在逗我”的表情。
王同学没法,只能摊牌,指着自己道:“好吧,其实能打的那个人是我。”
“先生,作为文将,爱开玩笑是不好的习惯。”
看着两个将军都不信的样子。王同学很想疯狂的拍桌子,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