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同事小张在女生宿舍值晚班,发现一女生正躲在厕所里玩手机。但小张多次向学生索要手机无果,学生还叫嚣说“现在学生们谁没有个手机,玩玩手机又咋了?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接着,该生还继续放肆的向老师挑衅,闹出了更加不愉快的事情。其实,我在学校值午班时,也多次发现有的学生拿着手机在玩游戏。后来,围绕“学生到底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这个问题,在学校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我们稍一留意我们不难发现,时下校园内、公交车上、马路边、商场里,拿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孩子比比皆是。随着手机的普及,未成年人迅速加入“手机一族”的行列。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成为令众多家长和教师头疼的新问题。而学生带手机已经在学校内成了常态,虽然之前我校严令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是一些学生还是反其道而行之。更有老师反映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还有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也以这样那样的借口找父母要钱,买价值不菲的手机。
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这是摆在我们家长和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显然,“堵”不如“疏”来的效果更明显一些,我在这方面,是这样疏导孩子的。
一培养儿子养成“他律”到“自律”的良好自制力自制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孩子因为正处在身心的成长期,所以表现出来的是自制力普遍较弱,因此家长有必要注意通过多渠道的形式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制力,1.父母应建立一套规范的“契约教育”
这就是“契约教育”,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章制度,比如玩游戏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规矩一旦定下来就不许变动,或者到一定时间后,双方商讨后改动,而孩子和家长当然都要遵守。当孩子行为不合规矩的时候,家长就要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他越界了,我们要按“契约”行事了,使孩子受到必要的“惩罚”。
比如当儿子有一段时间痴迷网络电脑游戏的时候,我坐下来,和颜悦色的告诉儿子长时间盯着电脑、电视,会他的眼睛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眼干眼涩,眼部疲劳流泪,甚至会引起近期。接着我和儿子讨论了玩过这些游戏后,有没有什么收获的时候。儿子眨巴眨巴眼睛说也就是热闹,好玩。我告诉儿子但是热闹过后,收获甚微。而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来读书的话,那收获一定不小。当然,我和儿子还达成一致,游戏不是不可以玩,但是要适可而止。后来我和儿子一起制定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以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生活为前提,比如平时一周玩两次电脑,周五晚上和周六晚上各一次,每次均为40分钟。
当然,父母应以一致态度对待孩子,形成坚强的合力。而且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时进行适当道德教育,让孩子心服口服。
2.父母要制定对孩子的适用“契约”,并始终如一父母不能今日一条规定,明日一条规定,“契约”也不宜过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难以达到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的目的。比如儿子在有了手机后,我规定儿子平时上学,周一到周五严禁带手机进校园;平时严禁玩手机游戏;周末可以带手机,但玩手机游戏时间一天不能超过二十分钟。而在玩电脑游戏时,如果有事耽搁了儿子玩游戏的时间,我会提醒其实对此事早就着急的不得了的儿子,放心,游戏时间可以补上,在适当的时间。当然时间是儿子自由选择。因此,只要不是特殊情况,儿子的游戏时间,他会雷打不动的玩起来。切忌,有些家长故意制造“巧合”,缩短“契约”中规定的孩子的游戏时间,那样会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一个对父母说话不算数的不良影响。
3、正确对待孩子因为自制力而带来的成就或犯下的错误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当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时候,如提一些过分要求等,父母应当宽容一些,耐心对他讲明道理,因为粗暴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
而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自制力时,家长要多奖励孩子。当然,这奖励应多是精神上的,家长可以多赞赏孩子:“你做得真棒!看今天玩过游戏后就自觉的去做作业了。”“看,今天妈妈没在家,你都没去玩电脑。”在物质上,家长要注意适当奖励,不要过于频繁。
只要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让儿子正视手机可能带来的危害记得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看到同龄的孩子拥有一款漂亮的手机的时候,眼里也流露出了渴望的神情。他常常拿起我们大人的手机看看玩玩。
“妈妈,你们买新手机了?”
“是啊!”
“什么时候您也给我买一部呢?”
“哦,等你有用的时候。”
“那我现在就能用到手机啊!”
“哦,是你在课堂上,我给你打手机,还是你给我打。”
“我课下可以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