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珍贵之物。
等到三公子耶无害再次绕到大雁塔地正南门时,只见他所推测想象之中应有的石刻碑文果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且由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写后镌刻而成的唐代名碑。
至此,耶无害已绕大雁塔的底层尽情地欣赏了一周,现在他已经望门而入,决定登塔瞭望一番古都长安的苍老容颜。
然而,三公子耶无害绝然没有想到,在这座古老的大雁塔之中竟隐藏着一种深暗无比的阴森杀气!而且这股杀气曾经弥漫了武林各门各派,使整个江湖及至天下人士惶惶不可终日;但是,这股阴暗的杀气正是众多武林正义人士立志要赶尽杀绝的斜恶之气,它们绝然逃脱不了正义的眼光与耳廓;虽然这股股阴森的杀气不知何时为尽,而且也不知正义之士要付出多少血汗,甚至还要付出凄婉的泪水,可总有一天,这天下的江湖山川会变得更加明朗妩媚,更加清澈安祥。
此时,耶无害攀登着盘旋而上的楼梯,随着内部光线的逐渐黑暗,他渐渐感觉双腿象灌了铅水一般,使他每登一一阶都要艰难地迈出沉重的一脚,使他感觉黑幽幽的前方是那么的漫长又渺茫,仿佛这昏暗的盘梯会走向一个与世隔绝的黑色天堂,也仿佛这盘梯会伸向一个无穷无尽的深渊……
眼前的昏暗、心中的沉闷终于使得三公子耶无害慢慢趋向了一缕光线传来的地方。但是,几经这昏暗而又旋旋而上的盘梯之道,耶无害仿佛已迷失了方向,更不知道他究竟钻到了大雁塔的第几层。
终于,耶无害的面前已豁然开朗,他面对着这砖砌拱门之外广阔低远的景象不觉松了一口气,他刚才那种压抑沉闷的心情也终于有所舒展,而且他已辨认出他此时所高居在上的地方正是大雁塔第六层的西门之外。
于是,耶无害纵眼西北望去,只见一座密檐式方形砖塔正在与他遥遥相对。耶无害凭着自己一双火眼金睛般的眼力透过层层迷雾,已能清楚地数见这座密檐式砖塔共有十五层,而且逐层向中心顶点收敛,呈流畅的卷杀轮廓;它的每一层的四而都设有圆形的拱门,使得这座高耸的的砖塔远望而去更显得玲珑秀雅、别具一格!
此时此刻,这座渺小玲珑的砖塔,在耶无害的眼里更象他在梦境之中所见到的托塔李天王·李靖手中的震妖宝塔;然而,他对这座长安城内排居第二的砖塔却是久已不漠生。很久以前,耶无害就曾经听他的儒学名师曹吕庄介绍过这仅次于大雁塔的小雁塔。并且在一年之前,他就曾经亲自攀登过小雁塔,当然对它外表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的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图也作过细细细鉴赏;而且他还从曹吕庄先生那里得知,这座小雁塔修建于唐中宗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这塔座落在大荐福寺内,而这大荐福寺乃是由初名大献福寺改换而成,寺址原为隋炀帝杨广居藩时之旧居,至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献福而建立了大献福寺。
弥望着那云里雾里而又远远的的小雁塔,三公子耶无害的眼波禁不住缓缓流动起来。那是一种幽蓝幽蓝而又充塞豪情与忧虑的眼神,是它在寻觅着光明的前程和正义之道,是它在触物生情地感受着一切,是它在驱逐着阴险与黑暗的眼光,是它此时在俯视着古城长安的苍老容颜和那已蒙蒙不清的泾、渭之水。
这时,一阵西风迎面吹来,吹动了耶无害的长发和衣衫在风中飘摆,吹动了耶无害一颗破碎的心在随波逐流。此时此景,高高在上的他,又怎能不想起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派诗人杜甫·杜子美笔下那“沉郁顿挫”的《登慈恩寺塔》呢?
于是,耶无害望着古都长安的内外,他的脑海里又回荡起了那激昂慷慨的诗歌声——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许久,这沉重的诗歌声才慢慢在耶无害的耳边消失,他的眼神又重回到了他所登临的大雁塔之上。直到这时,他方才意识到自己还未攀登到大雁塔的绝顶之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自然而然,他会想到,既然来到此处,哪有不登至极高之理,况且他登塔的目的也就是要攀登上它的最高一层,不登到最高之处岂不惘为好汉一名?更惘来于一世!
想至此处,三公子耶无害决心重回到昏暗的楼梯去攀援到它的尽头。但是,有谁能想到,那儿将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在等候着他?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yumitxt.com(玉米小说网)查看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