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跟踪而来的“海外神魔”、“追命刀”、“铁扇公子”三人不费吹灰之力地杀死在半道之上。这实在也是“长江三侠”应得之报应。但是,无意之中,他们却使死亡名单人数增至九十八位。这正所谓是——
言谈不意招杀祸,多行不义不应该。
世间正义处处在,不怕邪恶暗袭来。
一世雄雄乱刃亡,你说荒唐不荒唐?
不明不白人头落,你说窝囊不窝囊?
至此耶家消一灾,“三侠”一去不复来。
随后,这叔侄三人情知“飞天神龙”耶金风一家再次危在旦夕,便快马加鞭直奔徐州。~~~~~~
···························································································
“日出嵩山坳~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娇~,狗儿
跑,羊儿跳。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
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腰身壮,胆气豪,风雨一肩挑,一肩
挑。”
十一月十一日,中岳嵩山。一座河南道登封县境内东西绵延~~一百二十余里的山脉。
山道之上,三公子耶无害正在跨马而行。~~~~~~
他弥望着这崇峦迭宕的山脉和蜿蜒崎岖的山道,自然想起了那名扬天下的“少林古寺”和“初祖达摩洞”。虽然这两处令人心向神往之地尚未出现在他眼前,但他深知,它们一定潜藏在这重山叠嶂之后,他一定会见到。因为,在他的心目里,这两处名胜之地,就好象这条“长山卧龙”的眼睛;又好似错综复杂、“迭宕家谱”之中的祖宗传络线,在跨越时空地流传着它悲哀、动人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隋唐年间,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遭王仁则陷杀,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昙宗救出。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法号觉远。一日,李世民被王仁则兵马围困,觉远等施计解救。王诬之通敌谋反,准备灭掉少林。众僧浴血奋战,昙宗战死。李世民率兵返回,王兵哗变,王仁则被觉远手刃。为继承昙宗遗志,觉远受戒为僧,兼负武林统领。唐大宗谕立僧兵,并立碑表彰众僧义勇。自此,少林习武风盛,名传四海。
“少林!少林!有多少美丽故事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少林寺美名辉煌。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天下驰名,人人都向往。英雄的故事,不同寻常,惊天动地,万古流芳。少林!……少林!……”这首久盛不衰的唱词,的确是对少林寺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它背依嵩山“五乳峰”、面向少室山山林,才名之曰“少林”,实取“少室山林”之意。而那少林初祖达摩静心面壁九年而亡的洞府也就在这“少林寺”后方的“五乳峰”之上。自从达摩祖师在此首创禅宗佛教,以及后来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少林和尚“昙宗”等十三棍僧救驾唐太宗李世民立功受封以来,禅宗和少林拳法更是名冠天下、威震四方。“自古英雄出少林”,“天下功夫出少林”,类似此类的赞誉更是久久吸引着天下武士的强热之心。
在很早以前就是香客络绎不绝的佛教圣地了。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子,其环境可谓山青水秀,田园村舍倚山临江,掩映于各种果木的浓荫之中。村子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人称阿海洛山,因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此山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达摩祖师洞就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修炼的场所。
清末,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据说修建过程历时三十年,足见其艰险之状和虔诚之心。这种在悬崖上建成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远远看去,仿佛悬挂于崖壁上的一种装饰,可谓巧夺天工。以达摩祖师洞及洞外经堂僧舍为中心,山下的来远寺和达摩寺恰好在其左右,形成三足鼎立、互为倚角之势。
达摩祖师洞在历史上几经毁坏而又重修,人们始终把此当作一个佛教朝拜圣地。香客们常进行转山活动,路线以洞口为起点绕山顶一周,路程约3公里。因转山活动历来已久,已形成转山的小径。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达摩祖师的成佛日,届时,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丽江的香客们汇聚而来,不惜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以完成转山活动为己愿。
现今的达摩祖师洞,是1980年以后由省、州、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信徒们捐款而重建的。1984年8月,选址祖师洞左侧山顶重建的来远寺竣工,达摩祖师洞的香火又旺盛起来。祖师洞大经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