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铃声、读书声,那是学校的音符,上课、下课、寒署假,那是师生的欢喜与忧愁。
放署假了!学生巴不得撒腿就走,老师们还得耐心待七天,集中学习,大脑充值,讨论“素质教育”议题。传统的中国响起了一片反醒的呼声,炎黄子孙需要素质教育的沐浴。
第一阶段学习,老师们纷纷抄报纸、找材料、记笔记,以应付文教局派员检查,记得多,字迹恭正,就是优秀。
程天新在大会上宣布检查结果:“我校教师百分之九十九过关,只有古华老师的不合格,将受到全县通报批评,同时扣考核量化分!”
第二阶段,讨论素质教育议题。组长靳富山说:“古老师,你就代表理科讨论小组大会发言!”他知古华胸有珠玑。古华总算得到了一次正常心理的对待。
大会议室,古华的声调不卑不亢,从角落发出。他开会向来坐角落的。全场顿时哑鹊无声,比校长讲话还安宁,打算洗耳恭听。
在这个社会,古华无任何势力,又正受排挤、下贱,仅凭“知识就是力量”使人不能小觑他,至少内心深处是这样。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教育面貌有了血色,开始出现有史以来的生机,但渐渐走向另一极端—只重书理、考分,淡化了教育本质,教育教育,只教不育,因而隐形的教学质量之品德、体能等因素可有可无!我们那时上学就是为了学知识,如今教与学已是为了功利,而不是为了学知识,尔今教学只是为了大浪淘沙,为功名死啃书本知识,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只盯着过高考独木桥的人,而被淘弃的却是社会劳动的主力大军……”
“并非大多数人皆能培养成科学家、发明家,那需要天赋,需要灵感,即或只占百分之一的灵感九十九份勤苦。那是自然的结晶,并非硬性培养得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观念未免大大地偏颇了。”
“一个人从小进校一直到高中或大学读死书,饭来张口,几乎未得到任何生活能力,社会及生存适应,体能、心理素质等锻炼,进入社会一切还得重新学习、陶治、适应。我看‘东亚病夫’的来由并非空穴来风。能不能在校一切就基本成熟,自然而然进入社会,提高人生利用率?一个人即或到高中为止,一生少半光阴都在上学,而上学期间只得到了毕业就还原的大量无谓的书本知识,面对社会无所适从感人人油然而生。待成熟适应,一晃又快到六十花甲日落西山,想想划算吗?人生利用率高吗……”
“只重智有才无德,只重德有德无才,故社会提倡德才兼备为任。有人说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此话虽然有点儿过,但德育不合格最是危险品,虽人无完人,素质教育就是尽可能培育人的素质因素的平衡,于已于社会更有利,教育虽不能包揽受教育者皆正道人,但能做到最大。应试教育极端性造就的人才大都畸形,除懂专业知识外,其它素养几乎是一块生铁,比如教物理的不会修电器,教化学的不会实际运用,班主任可能德行差,学生不知礼貌,借钱以能赖就赖为能,以占便宜为乐,形成社会素养恶性循环,却抱怨社会风气不好……”
“我们的学科无谓的东西太多,浪费学生精神,大可舍虚务实,例如政治课,从初中就可开设能直接了当提高思想水平的内容:万事万物的生克性、利弊性,相对性,特殊与一般性,平衡性、本质与现象,因与果,形式与内容、现实与长远,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标与本,可这些真正于人有大用的知识根本不成体统,教材中偶闪星点。”
“我们人之初,只有动物的本性和人的灵根,随着成长受教育,方才具备了人特有的精神,行为,伦理内涵,常言说那人没人性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内容原本就是多方面的,怎能只注重考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在于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类的素质……”
“最后申明,我的这些言论等于放屁。”
“哈哈哈哈——!”轰堂大笑。
老师们豁然开朗,受到启发。在他们心中,读书上学就是这个样子,哪里想到这些问题。程天新因情势所至,和大家一起笑道:“哎,哪能说等于放屁呢?下来把发言整理成文,上面要这方面的材料。”
老师门哪里懂得古华所言“放屁”是有深意的,他知天地生命玄谛,此等凡俗理论就显得何等无关紧要,直如放屁尔!但却是俗世在意事理,上档次的论文又是评高级职称的条件,你的玄论社会还不认同呢!
古华本可以虚以委蛇,作作违心事,和大家一样抄抄报纸、记好笔记,但他的见地原本就居高临下,要他抵就,实在显得多余。也许正因为他的发言,他没受到通报批评,一篇俗论素质教育论文一路通向国家级,纳入中国教育报理论丛书。
世界是世俗的世界,社会是世俗的舞台,创造型人才,往往不是循规蹈矩的人。
这回,程天新不会再说古华的论文走的旁门左道了。凭在乡镇中学力所能及的成果,不走关系,古华硬上了高级职称。说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