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座擎天之柱!”
“哎!可是放眼满朝文武,谁能做朕的擎天之柱!”
“陛下误忧!韩家庄不就有一位隐士吗?”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的话,稍稍缓解了心中的压力:“对啊,韩家庄有隐士,走!咱们去韩家庄!”
李世民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与房玄龄换上了一身常服,离开了长安大明宫,驾车前往韩家庄,寻找种植玉米之法!
此时此刻,两人的心情,颇为激动!
……
李世民与房玄龄出宫后,驾长车前往韩家庄。
五十里,一炷香的时间便到了。
依旧是那片玉米田,昨天路过此地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这种作物的名称,但是今天,他们已经从杜如晦那里知道了这种作物的真名字。
只不过杜如晦也不知道玉米的种植之法,毕竟他也只是从授业恩师的图鉴中见过此作物。
不过玉米的种植不是问题,因为玉米已经在韩家庄种起来了,韩家庄的农户,一定知道如何种植!
李世民与房玄龄进入了韩家庄后,又看到了那群聚集在大槐树下的少年们,他们在玩着名叫军棋的游戏,大喊大叫,支招出策,兴致勃勃。
两人走过大槐树,向着韩伯的小院走去,昨天就想拜访韩伯,只是碰巧韩伯不再,天色又晚了。
……
韩秋刚刚吃过早饭,便听到了叩门之声。
“劳驾问一下,韩伯在家吗?”
栅栏门外,李世民和房玄龄向屋里看去,两人已经看到了茅屋里的智者,那智者虽然不发一声,却是仙风道骨,一派看透人世间风淡云轻的洒脱。
李世民和房玄龄看着韩秋,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世外高人!
韩秋看向院外的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人的衣着奢华,非富即贵,十有八九是来自长安城。
他确认两人来自长安后,想起了杜如晦,也不知道这些便宜弟子们现在如何了?
韩秋曾经收过杜如晦做学生,两人曾经在幽州放羊牧马,现在已经是贞观三年了,杜如晦已经做到了帝国右相的位置了。
不过韩秋没有寻找过杜如晦,他虽然来到了长安城外五十里的韩家庄,却不想麻烦他的弟子。
况且韩秋告诉过杜如晦,若是有缘的话,贞观四年,长安城相见!若是无缘,这辈子也便不用再见了!
……
现在呢。
他只是想在长安城外居住一阵子,看一眼大唐长安的风采。
若是因此叨扰弟子,给弟子带去不必要的麻烦,那就违背他的本意了。
韩秋走出了屋舍,打开了栅栏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李世民和房玄龄走过栅栏进入院子,他们从外面见到韩秋的时候,便感觉这位前辈仙风道骨,现在近距离见到韩秋,更是一派仙人姿态,李世民拱手道:“见过韩伯前辈。”
“什么前辈不前辈的,你们喊我韩伯就好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对视了一眼,拱手道:“学生见过韩伯……”
李世民和房玄龄进入了茅草屋后,见到屋内有几张书案,书案上摆着笔墨纸砚,几张尚未撤下的纸张上,歪歪曲曲的写着几个字:“人之初,性本善……”
房玄龄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这是什么经典诗经?
这可不像是什么有道高人。
李世民倒是看出来了,有两张纸上写着:“性相近,习相远……”
字体更是拙劣不堪,应该是不一样的稚童所写……
不过这两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深刻意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只是在白纸上练字,未免太奢侈了,就是王公贵族的子嗣也是在沙地上练字,不敢使用贵重的纸张……
这位韩伯前辈,果然非同寻常啊!
李世民用胳膊碰了碰房玄龄,房玄龄恍然大悟一般,难道是……练字!
我的天,这位前辈竟然用珍贵如金的白纸教弟子练字,这是多奢侈啊!
住着茅草屋,却用着连王公贵族都不敢奢侈使用的白纸!
李世民和房玄龄感觉人生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或许这就是高人吧。
虽然李世民和房玄龄没有见识过韩伯的智慧,但是单单从韩伯用白纸供弟子练字的举动,就可以断定韩伯的非比寻常!
而且,三字经还没有出世,韩秋教虎子写的三字经,对这个世界来说,算得上原创了。
李世民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韩伯。
这位韩伯到底是不是大贤,马上见分晓!
。
(11月11日到11月13日)
如遇断更,未更新,可到新站www.yumitxt.com(玉米小说网)查看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