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君心难测
本来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听到杨天麟报出了自己的名号之后,凌慕云马上就对他深施一礼,说道。
“杨大哥,我失敬了!果然是忠烈世家,我老凌佩服。什么也不说了,你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我杀了张钟,有什么刑罚我都自己担着,不过尽量不要连累我这个随从兄弟。”
杨天麟点点头,吩咐手下的士兵说。
“把张将军的尸首送回张府,把凌慕云解送兵部,他犯了国法,应该怎么处置那是兵部奏闻内阁之后才能决定的,你们不要为难他。就算要西市问斩,也不该咱们备操军多说什么。”
士兵们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杨天麟平时也是看不惯张钟的嘴脸,对凌慕云有回护之意。
凌慕云扔下了手中的剑,也没有再反抗,跟着士兵们走了。杨天麟对在场的备操军士兵说。
“把这个辽东镇的兄弟好好埋葬了,另外一个受伤的送去救治,刚才是谁放的箭,隔离起来,等候处置。如果不是这支箭,也不会把事情闹到现在这样。”
兵部尚书崔鸿图很快就接到了消息,本来一个九品小旗犯点事犯不上惊动一位兵部尚书,可这位小旗杀了一个兵部郎中,那这事就比较大了。
因此,震惊之下的崔尚书,马上就招来了兵部的两位侍郎商议这事应该怎么办,于情于理这张钟也算是兵部的人,这么死了,兵部也不能不定个调子。
兵部左侍郎牛高在听完了这件事的原委之后,沉吟了一下说。
“尚书大人,别说这个凌慕云就是个小旗,就算是叶廷珪亲自来到这里,想调备操军,也得先和尚书大人您打招呼,再说了,斩杀一个郎中衔的二品武官,也不是随便就动手的,这要是不严惩,纲纪何在,兵部的威严何在?”
崔鸿图听了他的话,没有表态,又问在旁边一直沉默不语的兵部右侍郎戴春霆。
“老戴,你坐在一旁也不说话,和个没事人一样,你倒是说说,到底是应该怎么办,你这个兵部右侍郎,总得有个主意吧。”
戴春霆已经打定了主意,他看了一眼在场的两位兵部堂官,笑着说。
“你们俩人都想到了兵部的面子,却没有想到皇上的里子,李自成拥兵六万,气势汹汹的要打山海关,山海关真正能用的兵力只有一万多人,万一要是被李自成给打破了应该怎么办?现在,到底是守住山海关重要,还是一个平时就不讨喜的张钟重要!”
崔鸿图看了一眼牛高,牛高也看了一眼崔尚书,两人瞬间就明白了戴春霆的意思,兵部不拿出什么处理意见,把这个事直接推给内阁处理,而内阁的票拟意见最终决定凌慕云的生死。
与其说这个小小的辽东小旗惹出来这事能够上达天听,不如说这事背后是朝廷如何对待叶廷珪擅自以侍郎名义调动备操军的事情。
这件事,兵部的折子很快就递到了内阁,此时的内阁首辅是第二次为相的周延儒,他接到这个折子之后,觉得也非常的烫手。
兵部只是陈述了这件事情,却没有给出任何的处理意见,就等于把这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内阁,周延儒思虑再三,没有写票拟意见,把折子直接转给了崇祯。
崇祯帝朱由检,这个登基以来从来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的倒霉皇帝,没有等到山海关的报捷战报,却接到了内阁转呈的兵部的折子。
果然如戴春霆所言,崇祯看到这个折子之后,先是震惊,为什么一个九品的小旗就敢这么大胆,杀死一个二品的副将,但紧接着他就明白了,这是因为这个二品副将贪生怕死,不服调动。
他既恨张钟贪生怕死,又不能直接饶恕凌慕云,让低级军官们尝到下抗上的甜头,一时间难以决断,就问周延儒说。
“周阁老,依你看来,这应该如何处置为好。”
周延儒一时之间也把不准皇帝的脉,只好模棱两可的回答说。
“雷霆雨露都是天恩,按说都应该由皇上处置,既然皇上问臣了,臣以为,要把事情下到六部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让他们都议一议。”
崇祯点点头,对周延儒的话表示赞同,虽然他知道这个阁老是在推诿,但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他马上说。
“那就按你的意思,让内阁主持一个会议,让兵部列席,言官御史全部参与,言者无罪。”
周延儒很快就组织了这次特殊的听证会,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言官们意见并不统一,直接在内阁吵成了一锅粥,这让周阁老很为难。
他只好写成节略再次上奏,两派意见各执一词,有的说张钟贪生怕死,该杀,凌慕云无罪。有的说擅自杀死大将,就是凌迟也不为过。
崇祯看完后没有表态,对周延儒说。
“把这些节略给兵部送去,告诉他们,这事他们自己看着办。”
消息传回兵部,崔鸿图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