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扯淡百科 (.org)”查找最新章节!
按照现在官面上的说法,南北朝分为北朝的五胡十六国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在上学时,历史书上不到两页的笔墨,就直接过渡到隋唐,相信也是mengbi了不少国人。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篇幅有限,我今天就只能给大家捋个皮毛。
这里说明两个误区:①南北朝并非一个完善的历史时期划分,南朝和北朝不是同一时间开始的,公元316年,刘聪攻陷长安覆灭西晋,北朝拉开序幕;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称帝,南朝由此而始。北朝大佬们粉末登场时寄奴小儿还没出生呢。北朝(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燕后燕南燕)和东晋僵持了一百多年,如果要用上延续性的概括词应该叫做“东晋南北朝”或“北东晋南朝”。
②为了某种政治正确,某些清流党们总喜欢从把南北朝这段割据分裂的历史冠以民族大融合的属性,就如同盖棺论定的历史书上寥寥的几笔,划过了兵荒马乱的岁月。扯淡百科不讲大道理,这些事都是史学家研究的,我们看篇文章并非一定要叫做阅读理解,写下中心思想,修辞手法之类的。所以就简单看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政治不正确的词—“五胡乱华”,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jié)、氐(dǐ)、羌,现在56朵花只有羌族,其他的就基本被汉化组汉化了。为了更好地扯淡,我简单列了一下:
匈奴:前赵、北凉、西凉、胡夏
鲜卑:前燕、后燕、北魏、东魏、西魏、南燕、南凉、北周
羯:后赵
氐:前秦、后秦、成汉、后凉
羌:后秦
(政权名字前的“前、后、东”等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以示区别。)
———————————————————
其实真正实现了南北对峙的四个北方政权是后赵(石勒)、前秦(苻坚)、北魏(拓跋焘)、北周(宇文邕),值得一提的是,后赵、前秦对峙的是东晋,其他的十二个国家(其实不止)大多是是割据混战的失败者,其中软柿子们如成汉、南凉、后凉没什么值得提的,王业偏安,成汉是川蜀成都的政权,最后被东晋桓温所灭;
几个凉政权无一例外都凉了(被中原各大政权欺负),正所谓前凉后凉南凉西凉都得凉凉(正经脸)。这里普及以下为啥这么多叫“凉”的,因为政权中心地区是甘肃凉州,掉个书袋,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葡萄)的那个。
前赵、后赵是不同的民族建立的,刘渊(匈奴)建立了前赵,石勒(羯族)之后建立了后赵,起初石勒是依附于前赵的,当小弟时协助过刘聪攻打西晋洛阳、长安等地,可以算作先友后敌。无独有偶,北朝有很多这样的世仇政权,也出现了很多敌对的大枭雄,前赵的刘渊、刘聪、刘曜(刘渊养子)三父子,后赵的石勒、石虎(石勒之侄)、冉闵(石虎养孙)爷孙三,都是一时瑜亮。
刘渊是北朝的始作俑者,是第一个发兵攻打当时汉人正统的西晋的少数民族,而且这厮还扯到汉昭烈帝刘备的亲戚,称汉朝刘氏的外甥(汉朝匈奴合盟时曾与有兄弟之约),尊刘禅为先祖并追认为汉孝怀帝。
前赵不承认的晋朝的正统,先后攻破晋朝军事重镇长安、都城洛阳(“永嘉之乱”),直接导致西晋灭亡,晋朝统治集团南渡,北方士人阶层纷纷逃到南方避乱,史称“衣冠南渡”,你看,逃跑总会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种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这是第一次,以后还有两次:南唐、南宋时期。这是伏笔,以后扯淡的谈资,按下不表。
西晋灭亡的消息一传来,时任扬州安东将军都督的琅琊王司马睿或喜或悲,皇帝的位置可算是空出来了,以前再怎么样也轮不到这种空缺的指标的,于是在北方士族和江南士族的拥护下,在建康(南京)称帝,续了一统,史称东晋。
彩蛋:当年三国末期,东吴被灭,孙皓被送到洛阳,晋武帝在宫廷里会见时想羞辱他,便对他说:“我(司马炎)摆设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孙皓很机智地说了一句:“我在南方,也设此座以等待陛下。”(很鸡贼,同是亡国君,跟刘禅“乐不思蜀”有的一比。)结果孙皓一语成谶,五十多年后,衣冠南渡,司马炎的后代在建康“坐”位置。
———————————————————
司马睿(晋元帝)能当皇帝,与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的造势紧密相关,因为拥立之功以及东晋君主与士大夫同治的局面,王氏风光出尽,时人谓曰“王与马,共天下。”
后人根据东晋的门阀排名,有“王谢桓庾”四大士族,王敦、王导、谢安、谢玄、桓温、桓玄、庾亮,加上庶族出身的刘裕,寒族出身的陶侃,影响东晋历史进程的权臣枭雄们都在这了。因为这些大佬们事情太多,我不好一一概述,我在后面会贴出参考资料,感兴趣的童鞋们可以去查阅哦。
我们能知道的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咏絮”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