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到三国做刘禅 (.org)”查找最新章节!
步骘心急火燎地赶到信陵,将自己使蜀的经过详细告诉了陆逊,姜维拒不撤兵的决定已经在陆逊的意料之中,只是这批粮草数目巨大,尚需3—4日才能送到信陵。
陆逊知道,蜀国刘禅破格升任姜维为大将军,并且重用常年不得志的猛将魏延,这些足以看出其雄心壮志;魏国企图进犯汉中时,刘禅也不曾让姜维退兵北上,甚至为了让姜维安心,不惜御驾亲征,说明刘禅已经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这批粮草确实是真的,吴皇孙权的手书也是真的,不过双方“罢兵讲和”之事却是假的!向来主张“吴蜀联盟”的诸葛亮已死,陆逊料定两国之间不会真正地罢兵言和。
陆逊已经做好了跟姜维打持久战的准备,这15万斛粮草确实会运来,不过它不是用来跟蜀国“交换和平”的筹码,而是自己这10万大军的军饷。
吴皇之所以写那封手书,之所以让步骘为使,这些都是陆逊的建议。陆逊的目的很简单:假意讲和,击其暮归!当年高祖采用韩信之计,假意与项羽讲和,趁着项羽回师时“击其暮归”,一战定乾坤!
如今粮草未到,陆逊顾及瞿塘峡的2.4万吴兵,只能先稳住姜维。陆逊留下了5日之粮,命人将信陵城内剩余的1万斛大米送至秭归城下,并告诉姜维这是最先起运的那部分,剩下的3至5日便能到齐。
陆逊让步骘跟随押粮队回到秭归,督促姜维将部分粮草送到被围的朱桓手中,然后再让步骘去趟成都,试着说服刘禅,最好能颁发一道圣旨让姜维撤兵。不论如何,只要姜维离开秭归,陆逊有十足的把握将其击败。
得到1万斛大米的姜维也不含糊,立刻命人将其中的5000斛送到巴东隘口。这粮草虽少,但至少可让被困的吴兵挨过几日,步骘不敢要求姜维多送,更怕姜维耍诈,于是按照陆逊的建议与运粮队一路同行。
然而步骘却没想到,这批押粮的蜀兵每走出两三里就要停下来,待休息半个时辰后再缓缓起行,而且他们到了傍晚就安营扎寨,一整日下来,这才走了不到二十里。
步骘知道朱桓粮草已尽,心头无比着急却又无可奈何。自己在吴国是左丞相,如今跟着蜀兵的押粮队一路西行却屁都不是,他根本就使唤不动这些蜀兵。
第二日也是如此,运粮的蜀兵磨磨蹭蹭地走出二十里又到了傍晚,步骘琢磨着,照这样的速度走下去,恐怕再过10日也到不了巴东隘口。
步骘心急火燎地赶回秭归,跟宗预和姜维说了很多好话,姜维才勉强同意让吴国派遣500兵卒,由他们自己押送粮草前往瞿塘峡。
步骘带着500兵卒赶到时已是第三日傍晚,双方押粮队办理交割后,吴兵带着几十车粮草连夜起行,然而还没走出2里地,几十辆粮车全都趴了窝,根本就没法修复。
步骘无奈,只得再次返回秭归,希望姜维能借出50辆运粮车,姜维却表示秭归城中已经无车可用。心有不甘的步骘缠着宗预,寻遍了整个秭归城,发现确实如姜维所言,城中再也找不出一辆可用的粮车。
步骘心急如焚,宗预和姜却维在一旁为自己的几十辆车惋惜,似乎被围的2.4万吴兵跟自己毫无关系。不错,事情确实是这样,真的毫无关系!他们只是敌人,饿死活该!
此时秭归城东正好有陆逊的几十辆车带着2万斛粮草过来,步骘急忙阻止那些吴兵卸粮,求爹爹告奶奶地跟姜维说了很多好话,姜维终于同意让新来的500吴兵将这批粮饷送去巴东隘口。
第6日,身心疲惫的步骘跪在秭归与巴东之间的小道上,泪流满面地仰天他叹:“朱将军!潘将军!我步骘这把老骨头确实尽力啦!亡你们的不是我步骘,也不是姜维,更不是吴皇……你要怨,就怨这老天爷吧……”
步骘掩面痛哭,然而此情此景,一千名押粮的吴兵也无可奈何:吴国的粮车多是双轮车,也有几辆四轮的大马车,这种车在吴中的道路上装个几百斤也可畅行无阻,可这里的道路崎岖不平,唯有蜀国的独轮车可以勉强通过。
步骘仍未放弃最后的希望,他擦干眼泪后,让200吴兵留下看守粮车,另外800名身体稍强的吴兵各自背起一袋粮食继续赶路。
每日都有不同数量的粮饷运到秭归,姜维始终以“粮草不足15万斛”为由拒绝撤出秭归,对此陆逊也十分无奈,因为到现在为止确实不足15万斛,只得咬咬牙让吴兵继续运粮。
从秭归往巴东这一段路,越靠近巴东越发难行,步骘前几次经过时没怎么注意,现在终于理解到“蜀道难行”并非虚言,800人的背粮队到达巴东时,剩下的已经不足300人。
巴东城外,步骘见到了扎营在此的朱桓和潘濬等吴国将领,他们正在一众蜀兵的“保护”下跟吴懿喝酒吃肉,步骘疑惑地上前问道:“几位将军,你们怎么在这里?你们麾下的大军呢?”
朱桓和潘濬都摇了摇头,长叹着气没有说话,吴懿放下酒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