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到三国做刘禅 (.org)”查找最新章节!
姜维起身,接过圣旨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哈哈大笑道:“陆丞相,巫县并无蜀军驻守,也不用办理交割,你现在就可以领兵前往,恕我不能相送,哈哈哈!”
“姜维!你这是何意?圣旨上写得非常明白:秭归、巴东、巫县不得驻军,交还吴国,难道你敢抗旨?”步骘惊慌失措地盯着姜维。
“步丞相,此言差矣!我姜维蒙圣上恩典方能升任大将军之职,定当忠于陛下。如今圣上命我驻守秭归、巴东二城,将巫县交给吴国,我身为臣子,岂敢违背?”姜维呵呵笑道。
步骘满头的雾水,姜维上前几步指着圣旨说道:“左丞相请看,圣旨写得极其明白:圣旨到日,即刻撤回秭归、巴东,巫县不得驻军,交还吴国,不得有误!”
“你……姜维!你这分明是狡辩!你这是抗旨!我……我……”年迈的步骘可能太过激动,怒火攻心,两眼一翻就要晕到,幸好被几名蜀兵扶住。
姜维命兵士将步骘送到城下,交给陆逊后说道:“陆丞相,你家步丞相身子弱,又爱钻牛角尖,待他转醒后,请你多加开导,哈哈哈!”
刚才的圣旨陆逊也听得清清楚楚,奈何这个时代没有标点符号,一段很长的文字中间没有断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断句后再加以理解,姜维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陆逊咬牙切齿地瞪着姜维,恨恨地喝道:“姜维!你给我听着!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笔账我陆逊记下了!早晚会跟你算清楚!”
“陆丞相,如今吴、蜀两家已经缔结盟好,千万不可因为个人恩怨坏了两国的邦交啊……”姜维云淡风轻地说道,话未说完陆逊就拂袖而去。
吴国的三座营寨仍在5里之外,姜维仗着秭归城池坚固毫不畏惧,现在城中粮草极为充足,姜维更加有恃无恐,笑呵呵地盯着离去的陆逊,不屑地冷哼一声,根本没把陆逊剩下的8万大军当回事。
这段时间已经步入冬季,蜀中异常地寒冷,刘闪很不喜欢半夜就起来上早朝。前几天他提出将早朝时间从卯时延迟到辰时,这项旧制的改革竟然获得了大臣们的一致赞同。
姜维拒不撤兵的消息传回成都,大臣们纷纷谴责姜维抗旨对“吴蜀联盟”造成的破坏,一致要求再发圣旨召回姜维并严加查办。
刘闪未置可否,表示将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即将散朝时,少府杜致提出府库很快就要亏空,建议缩减或取消“宫庭织坊”、大型砖窑和“兵工厂”。
刘闪了解到,自己将东、西织独立出少府并大量征招织女,而且前段时间升任了很多文武大臣,另外还在兴建大型砖窑,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铢钱,府库已经入不敷出,估计下个月官员的奉禄都不能足额发放。
如果不是杜致提出这个问题,刘闪一直以为古代的皇帝家里都有“银行”,想做什么只需开口就行,原来皇帝也得想办法“挣钱”!特别是刘闪听说官员奉禄很快就不能足额发放,第一次感觉到了蜀汉朝庭的财政危机!
穿越而来的刘闪自然知道财政危机的可怕,在他所了解的历史中,曾经有一个王朝就是“穷”死的!
没错,就是“穷”死的!
整个明末时期,明朝政府都以缺钱著称,特别是崇祯年间,为了应对清军的威胁,从1630年前后军费不断扩张,竟然占了中央预算的80%!也正是这一年,西北发生了旱灾,李自成带领饥民揭竿而起,四处抢劫。
在此后的1639-1643年,各地灾害不断,水灾、旱灾和蝗灾接接踵而至,明朝庭也拿不出足够的银子和粮食去赈灾,以至于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崇祯皇帝也想拼命拯救即将倾倒的明王朝大厦,然而他已经无能为力。到了1644年初,明朝庭已欠军饷数百万两,南方来的税款却只有几万两,国家粮仓已经空虚。
当京城被李自成包围时,这里的驻军已经5个月未发粮饷,士气涣散,根本无法抵抗叛军,直到李自成打进彰义门也没遇到像样的抵抗,这个情景刘闪曾经亲眼目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颤。
刘闪知道,其实崇祯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是过于刚愎自用。面对财政危机时,他采取了不当的“开源节流”方法。
崇祯皇帝的”开源“就是增加税收,这只会使得百姓更加困苦,甚至背井离乡,这正是当时盗匪猖獗,叛乱四起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崇祯的“节流”就是对过多的公务员裁员分流,尤其裁减基层的驿站成员,他并没有减少皇室奢侈生活支出。这样的政策只能更加壮大反叛军队的实力。
现在的蜀汉朝庭,很多官员暂时不了解那几个机构的重要性,不论他们怎么反对,刘闪绝对不会将其撤销或缩减,更不能出尔反尔地增加百姓的赋税。
暂时想不到“开源”的办法,刘闪只能从“节流”入手,想办法尽量缩减开支。
已经升任的官员不可能再“降任”,也不可能削减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