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到三国做刘禅 (.org)”查找最新章节!
汉水西岸,赵广和赵统仍在不停地袭扰魏军的营寨,心境极高的司马懿也被扰得心绪不宁,他让大军陆续分批渡至汉水东岸,耳根终于清静了。
司马懿担心襄阳附近有蜀军埋伏,即使粮尽他也没有急于北上,而是先派人去打探情报。
由于司马师和司马昭名声不显,并且此时的司马懿只信任这二人,为不引起蜀兵的注意,司马懿派十几名精心培养的死士与司马师前去襄阳打探消息,可惜他们穿上百姓的衣服仍被识破。
别说是姜维,就是普通的蜀兵也能轻易识破:襄阳城早就禁止百姓出入,这些百姓怎么可能从吴境去往襄阳?南郡早就坚壁清野,哪来的百姓?
姜维并不担心司马懿逃走,因为他们必回襄阳。姜维只担心司马师和司马昭趁乱逃掉,这是圣上的密信所托,姜维定会百般重视,不问原因,不论后果。
考虑到司马懿收不到回信必会引起警惕,姜维索性将这名死士放走,给了他些许食物,让他回去跟司马懿如实回报。
司马懿得到长子被杀的消息悲泣不止,但他毕竟是这支魏国大军的统帅,很快就恢复如常,令全军按原订计划往襄阳开进。
司马懿曾怀疑襄阳城已经被蜀军攻破,但自己的长子在半路被蜀军的小股部队截杀,正好说明襄阳还在曹爽的手中,因为只有出襄阳才能到汉水东岸。
在司马懿看来,截杀自己儿子的几百人只是蜀军的小股部队,必定是扎木筏渡至汉水东岸的疑兵!
如果姜维已经占领襄阳,他派来阻截的就不是屈屈几百人,而是至少5千兵马!当然,如果自己是姜维,占领襄阳后也不会派兵截杀,这样只会打草惊蛇,唯有固守襄阳城,守株待兔才是最好的选择。
探马报来司马懿大军的动向,姜维得知后暗笑不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妙,越是聪明的人反而更容易上当!
当年曹孟德自以为看破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选择了华容道的小路,最终被关羽给截住;当年的司马懿自以为看破了诸葛亮的伏兵之计,30万大军面对一座空城却退走。
如今也是一样,如果司马懿是一个莽夫,获悉前方有人截杀定会避开。正是他自以为看破了姜维的疑兵之计,这才让五万多大军自投罗网。
司马懿领大军前来时,蜀军的二十几支木筏仓惶往西岸逃去,司马懿更加坚信这是姜维的疑兵,他满脸欣喜地带着饥肠辘辘的魏军往襄阳而去。
姜维早已让中卢小镇的十几万大军后撤20里下寨,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襄阳城下,城头上的曹爽只让司马懿和十几名将军入城,麾下兵马全被安排到中卢去扎营。
司马懿和朱灵、郭淮等将领刚刚入城就被蜀军擒获,在中卢那边,等待魏军的不是粮饷,而是杀气腾腾的蜀军。在大将军没有下令招降或处斩以前,他们可以获得少许的面饼,这点食物肯定吃不饱,但也不会饿死。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姜维敬重每一个有气节的将领。被擒获的司马懿和十几名将领都不愿降蜀,并且一句话也不说,姜维也不杀害,让人好生招待,不许任何人前来打扰或侮辱他们。
有的事情姜维并不知道,刘闪则非常清楚。从黄巾之乱起到群雄割据,再到三分天下,最终归于晋,在这个时期的各个势力并无好坏之分,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已。
各个势力之下的臣子也无好坏之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效忠的君主之利益。就如司马懿跟诸葛亮为敌,两人生死相斗6年多,相互之间都十分敬重对方。
当初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蜀国大军撤走后,司马懿曾来到诸葛亮病逝的营帐内,以水代酒诚心地祭拜。
公元263年魏国名将钟会伐蜀时,他也曾亲自到定军山的诸葛亮墓冢前祭拜。司马懿和钟会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对敌国的死者如此崇敬,在历史上确实罕见。
此时的姜维跟他们一样,虽然俘虏了魏国的将领,除了希望将其招降外,从来没想过侮辱对方,或者随意杀害,这都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当然,如果到了战场上,这些人在姜维的眼里,全是必死的敌人!
由于荆州的襄阳已被蜀军占领,蜀国的使臣向朗就没有选择从汉中出蜀。他和几名随行的护卫进入襄阳城,得知蜀军大破14万魏军并俘虏十几名敌将,兴奋得顾不上休息,换了几匹马后直奔洛阳而去。
蜀军大胜,兵将无不欢喜,唯有关索愁眉不展。
关索忆起当年的襄阳之战,父亲历时七个月也没能攻克襄阳,只能无奈地败走麦城。如今的关索站在襄阳的城头,是对父亲英灵的最好慰藉。
想到这座至关重要的坚固城池很快就要交给吴国,关索如何高兴得起来?
近期蜀军接连大胜,姜维也不想将襄阳交给吴国,但姜维的眼光看得更远,同时,姜维也有自己的无奈。
姜维耐心地告诉关索和众多的将领,现在的蜀国国力太弱,还没到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