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到三国做刘禅 (.org)”查找最新章节!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人”是决胜的关键,“粮”是胜利的根本,这两种资源都会因为战争而消耗,如果某一方持续或大量的消耗,最终将很难取胜。
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自诸葛亮北伐开始,魏国就处于持续的消耗中,这种消耗比蜀国要大得多,所以有识之士都明白,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是“以攻代守”。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北伐之前的魏国是“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然而,228年至233年之间的魏国却变了一番模样:“连年谷麦不收、陇右无谷、关中谷帛不足、关中饥”。
到了公元234年,也就是诸葛亮去逝的这一年,由于连年的征战,魏国的情况更遭,史料上说:“关中坚壁不出、关东饥、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
粮草即是如此,魏国的兵员损失无据可查,但能相信魏国的消耗大于蜀国。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次重创魏军,并且首创了在中原地区“步兵打骑兵”的战法。
在第4次北伐时,司马懿麾下的“中央军”主力骑兵被打残,这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主力首次在本土被打败,而且是被蜀国的步兵打败!此战中,蜀军大将魏延取得了“甲首三千玄铠五千”的战果,魏将张郃正是死在这次的北伐中。
考虑到此时魏军的披铠率不到15,如果不计俘虏,这一战至少斩杀魏军主力2万多人。在特殊的时候,如果为了安抚国内的心,就算报个斩敌20万的大捷也不为过。
司马懿自知敌不过诸葛亮,到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面对蜀国的5万兵马,虽然拥有15万大军的绝对优势,却始终闭门不出。也就是这一次的北伐,出现了“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奇谈。
坐拥关中之地,物产富庶的魏国,被偏安一隅的蜀国越打越穷,地大物博但收入入不敷出,而此时的蜀国本土却未受影响。谁还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在消耗自己的国力?
能在中原地区以步兵打骑兵,能以5万兵马压着15万兵马打,谁还敢否认诸葛亮的治兵才能?
诸葛亮的病逝,确实是蜀国之殇,魏国却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北伐的蜀军退去后,魏国赶紧在雍、凉二州实施紧急军屯,抢种大量的冬麦,希望充盈国内的粮饷。
正是由于主战派的诸葛亮病逝,魏国以为没有了蜀国的威胁,开始了南下伐吴的战略。魏国没想到的是,襄阳之败损了3员大将和15万名兵卒,并被姜维讹了600万斛粮饷,这已是魏国军粮的13以上!
司马懿和十几名魏国大将被俘,这并没有削弱他们在军中的威望,也没有受到问责。由于魏皇曹叡动用国库将他们赎回,其威望反而有所加强。
细作回报,12万蜀军再出大散关,魏国朝野震惊。
由于满宠跟陆逊仍然鏖战于襄阳,司马懿为报丧子之仇,为保雍、凉二州的军屯之粮,他屡次请战,终得魏皇曹叡下诏,令他引兵20万去退蜀军。
经过襄阳一战的惨败,司马懿知道姜维用兵跟诸葛亮一样注重计谋,但这二人又截然不同:诸葛亮用兵是“稳中救胜”,而姜维却是“奇中求胜”,他用兵毫无章法可循,比诸葛亮更加恐怖。
司马懿首先将大军屯于长安,探马回报,蜀军的这次进犯,与前几次诸葛亮的策略完全不同。蜀军出散关后并未避实就虚绕至祁山一线,而是兵分东西两路,似有与魏军决战的架势。
蜀将魏延率3万大军一路往西北的凉州而去,姜维的9万大军中,有4万驻于大散关内,由5000兵马驻守陈仓,4.5万大军攻破千阳后留了1万兵马驻守,其余3.5万兵马势如破竹,已攻破扶风郡西部空虚的陇县、华亭等县,正在往北方的安定郡开进。
司马懿刚开始还担心蜀军主力去往祁山,现在蜀军的部署可以说正中其下怀:既然姜维想决战,自己的20万大军求之不得,正好免去了与姜维斗智之苦。
司马懿留下1万兵马驻守长安,亲率19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往西开进,他先在岐山县(不是祁山)驻扎10万兵马为大本营,然后遣朱灵引兵3万驻于千阳县以东10里的隃糜县,另由费曜、王雄领3万大军将陈仓团团围住。
魏军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攻破陈仓和千阳截断蜀军的归路。如果大散关的蜀军来救陈仓,或者蜀军从安定郡回师救千阳,都会变得很被动。
在这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司马懿有兵力2倍于姜维的优势,而且他手上还有2万虎豹骑,这些都可以对蜀军形成辗压之势。
就在费曜和王雄没日没夜地攻打陈仓时,魏延的西路军接连攻克武威、金城、西平三郡,各县的官员和守军望风而逃,然而他们只能往西逃走,因为魏容、魏昌各领1000骑兵在魏延大军的身后截杀。
司马懿并不在乎西线暂时的失利,因为张掖郡的张掖县有乐綝和曹义的2万兵马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