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到三国做刘禅 (.org)”查找最新章节!
匈奴哨探远远地看见城头上飘扬的战旗,急忙回本阵报告战况。去卑听闻张掖城已被占领,欣喜地领兵来到城下,刚要入城时突然感觉有什么不对劲,急忙退开数百米,然后遣人进城问话。
张掖城门仍然大开,进城问话的匈奴兵再也没能出城,他的头被蜀军从城头上扔下,去卑气得咬牙切齿,不过还是理智占了上锋,城门大开却不入,远远地退去。
魏延不知道自己哪里露出了破绽,眼看现在已是傍晚,担心去卑夜里偷袭,于是令兵卒关上城门。
几里外,又有一队骑兵正在列阵准备,其号角和鼓点听起来非常熟悉,蜀军士卒感觉特别亲切。
“赵将军和牛将军到了!”魏延放下竹筒后兴奋地说道,城上的蜀军一片欢呼。
几里外确实是蜀国的骑兵,有一半左右的骑手加入骑兵部队才一个月,从未经过实战的锻炼。正是有了复兴大汉的理想和蜀军必胜的信念,面对这支马背上长大的匈奴骑兵,每个士卒都没有半点的怯懦。
蜀军列阵已经完毕,牛金、夏候霸各领5千枪骑居于中路,赵广和赵统各领5千弓骑位于两翼,这是很简单的阵形。蜀军的目的很明确:时间有限,一次冲锋,击败匈奴。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四名领军将领齐声大喝。
这是骑兵部队出发前,皇上送给骑兵将士的出征壮辞,马背上的热血男儿无不热血沸腾,如饿狼一般扑向自己的猎物。
时间回到这一日的清晨,雍州。
魏军经过充分的准备,正要集中优势兵力猛攻郿县和扶风时,这二城中的蜀兵又退走了,司马懿有种重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魏国的探子将蜀军的一举一动打探得非常清楚:扶风的蜀军撤向了北原,郿县的蜀军则退往五丈原。
然而,探马报来的另一个消息让司马懿疑惑不已:前日,扶风和郿县各有3.5万蜀军,退往北原和五丈原的都不足2万,而且多路探马报来的数据有很大的差异,但都不超过2万。
司马懿担心姜维使诈,派出数近千名探马四处寻找,傍晚时,探马几乎寻遍了附近郡县的每个角落,仍然没找到莫名消失的3万蜀军。
由于司马懿遇上姜维之后连吃败仗,几乎从没在他身上讨到半点便宜。这不,他的疑心病又犯了!
在找到这3万消失的蜀军之前,他让美阳和武功二县的14万兵卒按兵不动,千万不要进入郿县和扶风。
次日晨,凉州。
休息了一夜的1.7万蜀国骑兵战意昂扬,四名大将整顿兵马后,与烧戈、蛾遮塞一起,杀气腾腾地往西面的羌地而去。
张掖城的1万蜀军则四处找寻散落的战马,别有1万蜀兵在打扫昨夜的战场,凡是没有死透的匈奴人都被剁了无数刀,绝无抢救生还的可能。当然,受伤的蜀国骑兵这会儿已在城中休养。
昨夜那场大战,蜀军骑兵阵亡一千多人,另有一千多人不同程度地受伤,歼灭匈奴骑兵将近万人。然而,战场上一直没找到去卑的尸首。
战场打扫完毕时已是中午,蜀军将重伤的战马杀掉,连同战死的马匹全部搬入城中。经过昨日的“关门打狗”和昨晚的决战,去卑的2万骑兵完全被蜀军击败,蜀军已经收集到1.5万匹可用的匈奴战马。
在魏延看来,2万蜀兵对战1万匈奴,杀敌1万自损3千,实在算不上是胜利,就算胜利也是惨胜,跟昨日自己“关门打狗”相比可差远了!
雍州。
又经过一日的搜寻,司马懿终于找到了消失的3万蜀军:他们应该是逃走了,或是有计划地撤回了汉中。
据探马来报,自扶风、郿县一直到傥骆道,一路上都有大部队经过的痕迹。大胆的魏国探子悄悄摸进傥骆道,一路上都有蜀军丢弃的破旧兵器,甚至还有好几袋小麦。
再往前时已经无法通行,因为栈道已被人为地损坏。
很明显,由于陈仓被围,姜维已经预料到兵败的可能。他摆出集中兵力固守城池,决一死战的架势,再趁夜悄悄将3万蜀军从傥骆道撤回汉中,并破坏栈道防止追击。
正所谓“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在司马懿看来,姜维确实很有心计!如果不是探马查得详实,自己还会认为城中有7万蜀军,自然不会大举攻城,姜维这一招果然高明!
司马懿也能体会到姜维的无奈,他认蜀国支援凉州的2万骑兵和2万步卒绝对有去无回,就算加上已在凉州的3万蜀军,仍然敌不过鲜卑和匈奴的8万强骑,姜维偷偷撤回汉中,说明他已经做好了“壮士断腕”的准备。
得知姜维已将北原的2万蜀军撤回五丈原,司马懿几乎肯定了自己的猜测,若姜维真有退意,司马懿反倒省心了:不仅不用攻城,还能活捉姜维!
司马懿将原本驻在武功的7万大军调至郿县,继续给姜维施加压力,至于扶风县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