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三国志之决战天下 (.org)”查找最新章节!
八月朝野动荡,董卓乱政,各地诸侯原本比董卓实力还要强,身份更高贵,如今便宜了董卓,于是纷纷举旗反对董卓。
历史没有改变,董卓终究还是祸乱朝政了,东汉刘家皇室猪狗不如瑟瑟发抖的生活开始了。
秋收完了,今年收成不错,琅邪国安定和北海国五县安定。
太史慈发来文书告知,长广县黄巾军去而复返,太史慈和一个管承缠斗,多次被对方逃脱。
这下头大了,管承?这个不是把东莱郡闹得不可开交的董承吗?
管承是曹操派徐晃、李典去剿灭的黄巾军首领吗?后来曹操也亲自去,最后都没成功,最后用计劝降的。
张蓬书信告诉太史慈,此人只能智取,不可力敌。希望太史慈的百步穿杨能引起他们的敬佩。加上都是东莱人士,不要纠葛东莱郡。
除了东莱郡六县和开阳,今年的收成都要运送到莒县,赋税达到130多万石,加上之前剩余的150万石,以及军屯30万石,足够琅邪国军队和文官的两年开销了,看来廉洁奉公很重。荀谌之材治理一郡绰绰有余。
没多久就收到了朝廷任命,太史慈任命为东莱郡都尉,荀谌任命为琅邪国长史(跟郡的郡丞一样文官二把手),最让张蓬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居然被任命为中尉(相当于郡的都尉与国相平级。)
董卓为了稳定朝局,哪个有名望的人举荐,都是大笔一挥全部答应了,在他眼里都是屁大点的官。
但是对于张蓬的意义就不一样,之前张蓬督邮是什么官,就是国相提拔的他滚蛋了,下一个新国相一到,张蓬就得滚蛋。
中尉可是朝廷任命的,除了朝廷外,没人能撵走自己了,当然陶谦联合臧霸还有徐州几个郡国地方士族豪门,那肯定得滚蛋,不过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了董卓乱政,张蓬就安全多了。
“如今董卓乱政,各路诸侯必然反之,乱世之中求生存。我决定东莱郡征兵三千,对付黄巾军反扑,北海国五县征兵三千,琅邪国征兵一万,这样我们军队达到36000人。足够应变动乱之需了。
二弟你负责训练这一万人,和守护莒县安全。
三弟治理好琅邪国、北海国五县、东莱郡六县官吏,设置几个督邮部监察各县官员。我拨给你马匹五百,和一千人,负责招贤纳士。到各地邀请有才之士。
我们太缺人才了,文官武将太少。凡是裙带关系上来的庸才是外来的全部赶走。如是本地士族子弟庸才,让其家族换一个象样的过来。我们现在算是外来户,还是需要有本地士族支持才行。”
一到董卓乱政距离曹操屠杀徐州就不远了,还有三年多一定要经营好琅邪国根基,要给曹操致命一击。要是曹操屠杀成功,徐州本地人才全部流失,那就真是元气大伤了,此时心里很急。
“大哥,琅邪国没有国相,招揽人才名不正言不顺,估计大才很难到来,但是争取一批急需人才补充空缺应该没有问题。
董卓乱政,陶谦估计也没有心思对付我们了。我们不应成为敌对,可以学着臧霸,拥有独立存在就行了。
我们此时应该俯首低头忍一忍,争取获得陶谦的举荐大哥为琅邪国的国相。才可以成为一方诸侯,广招天下豪杰。”荀谌说。
……
于是张蓬派人带上书信给陶谦,琅邪国愿意归顺陶谦,听从调遣。
在徐州陶谦目前能掌控的就是东海郡、下邳国、彭城国大部分。张蓬归顺,那就剩下广陵郡,四郡国对一郡,广陵郡只能俯首称臣,徐州完全掌握在陶谦手中了。尤其琅邪国还掌控北海国五县、东莱郡六县。实力比一徐州其他郡国强上一倍。
陶谦心里自然高兴,不费吹飞之力就把琅邪国给解决了。心想张蓬无非就是想要点好处,当琅邪国国相,于是又举荐朝廷张蓬为琅邪国国相。
这要是在大汉威严还在之时,陶谦这样做朝廷肯定会暴揍他一顿,但是现在大汉自身难保,董卓要的就是安抚诸侯安心,这总无关痛痒的事情,大笔一挥就准奏了。
陶谦是很懂得形式的抓住机遇的,诸侯反董也联络他了,只是自己家里一大滩事情都没整完,所以拒绝出兵反董。
孔融就差远了,家里黄巾军闹得很凶,一部分县都还被黄巾军占领,自己却带着兵力去参加反动联盟,结果五年就被逐出北海国回去当闲臣去了,失去了诸侯资格。
……
各诸侯蠢蠢欲动,陶谦看着徐州五郡国掌控在手,于是要各郡出兵三千人,加上自己五千丹杨兵两万人马出兵平定彭城国。接着趁豫州刺史孔抽出兵会盟反董联盟与陈圭里应外合占领豫州沛国。
其实反董联盟不止十八路诸侯,最少也有二十多个,在进攻洛阳董卓时各怀鬼胎,开始频频失败,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于是内部就开始狗咬狗,首先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了东郡太守桥瑁,让王肱任东郡太守,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