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有所帮助。今天咱们就说说内燃机的具体应用。”
张启阳很随意的说着,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毫无章法且又凌乱不堪。
就算是聪慧如同金丝雀,张启阳所说起的这些个东西,绝大部分都不懂。
正如张启阳所说的那样,懂不懂不要紧,一定要先记录下来,然后再慢慢的整理汇总,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留给后世人作为重要的参考,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总会有人看懂。
不知不觉之间,已是红日西斜的傍晚时分。
就在张启阳和金丝雀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贴身的侍从从外面进来,手里捧着一本书。
书名是《勇毅公本纪》。
看到这本书,张启阳的心中顿时一紧。
这是许文才给他写的个人传记,按照传统,只要张启阳不死,这本书就不会首尾,以许文才的严谨态度,必然会忠实而又可观的记录勇毅公张启阳的生平。
但是,张启阳还好好的呢,这本书就送过来了。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勇毅公本纪》已经写不下去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许文才已经……
“许大人已于上个月的二十八驾鹤西去,整理其遗物之时发现了这步未竞之作,还有许大人的一封遗书,是写给大帅的。这才托人送了过来。”
听闻这个噩耗,张启阳忍不住百感交集。
作为毅勇军的创始人之一,许文才的个人品行与操守无可指摘,绝对是个非常合格的监军,而且和张启阳的私交甚厚。
完全就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张启阳才不得不把他排挤出去。
许文才绝对是个君子,而且是那种经典的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他的理念却和张启阳相差甚远,这也是当初不得不把他作为政治牺牲品的重要原因。
无论以前许文才和张启阳有过什么样的交集,现如今都已成了过眼的烟云。
打开许文才的遗书,熟悉的笔迹顿时跃入眼帘:“今日胸闷,头疼欲裂,自知时不久矣。文才无家无室无子无孙,唯一书生尔。心无他念,不惜自身,临别之言善亦。张帅详明之。”
“文才本是青蝇,因缘际会附与张帅之尾,成毅勇伟业,不辜此生成为一快,幸哉!”
“匡扶社稷之功可有昭日月,私黜朝廷之过自有后人评说。”
“兵起小吴庄,复日月而匡天下,此为人臣本分。然穷兵黩武者吾深恶之,须知好战必亡,逞一时疆域之强者,始蒙元而无后乎?”
“如蒙元者,崩之。如毅勇军者,必崩之。张帅之在一日,或尚可控,操天下于股掌之间。然花无百日之花无百岁之人,张帅殂后,天下何如?”
许文才的这封遗书,对于张启阳的指责颇多,这完全符合许文才的风格,很是有点警醒的味道在这里。
在这封遗书的最后,许文才又着重提到了那本没有写完的《勇毅公本纪》:“张帅握强兵而不篡,延大明国祚,未曾让文才睹天下分崩之局,幸甚。此文文才未竞,唯愿张帅好自续之。”
自己给自己写史,少不了掩饰过错夸大功绩之词,但许文才却深深的知道张启阳不是那种人,他一定会象自己一样可观公正的记录自己的生平,而不会刻意的抑过扬功,这点胸襟张启阳还是有的。
让张启阳续完记录他自己生平的这部史书,其实就是要他为历史负责,分明就暗含着“好自为之”的意思。
“这个老许啊!”张启阳微微的摇着头,憋了好半天最终才说出一句话来:“还是以前的那个老许,真是一点都没有变!”
无论是身在高位,还是居于清贫,许文才依旧是原本的那个许文才,他的思想他对待事务的看法,依旧是传统式的,充满了老派儒生的孤傲和迂腐。
有些话他说的很对,有些话却似是而非,那完全就是他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个正在经历剧变的世界,始终活在自己的思想当中。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昔日的和作者,一个从前的战友和伙伴,至少从个人角度上看,老许实现了他的人生包袱,虽然远远谈不上完美,却也可以算是死而无憾了。
不论张启阳是不是认同许文才的这封遗书,至少有一点引起了张启阳的重视:天下何如!
的确,自己活着一天,就可以牢牢的控制着天下大势,但是死了之后呢,这天下会成个什么样子?这也正是张启阳的隐忧。
张启阳这一生,可谓精彩纷呈,用一句世之豪杰来形容绝对不算过分。
破伪清复大明,千秋功业斑斑如铁,王天下而臣诸侯,也曾让乾坤逆转,也曾让江河倒流。
无论权势还是韬略,或者是对于这个三万里河山的影响力,若是张启阳自认是第二,就没有谁敢认这个第一。
但也就是仅仅如此罢了,什么样的英雄豪杰都不是岁月的对手。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使人间见白头,这才是最大的无奈。
张启阳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已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