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等到发榜之日。早早地,在皇城外,便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都想寻个有利地形。而长安、万年县衙门前,也是如此。杜明等四人也是心急,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虽然崔府已派人前去候着,但这等待的日子着实不好熬。
</p>
这日,崔瑾也破例请假。见他们坐立不安的样子,也理解其心情。便让人搬来琴架,双手轻轻一抚,琴音悠悠荡荡。杜明等人缓缓坐下,品着清茶,闭上眼睛。崔瑾整日忙个不停,如今想听这琴音着实不易。眼前,只见一望无际的海水,波浪汹涌间海鸟翻飞,身后山林树木郁郁葱葱,水天一色,山水相映,缥缈若仙境。若高山,若流水,若激荡,若清幽,跌宕起伏,身临其境。
</p>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崔瑾暗叹道。自己的知音呢?前世,今生?他垂下眼,看着自己稚嫩的双手。
</p>
半晌,曾正拍掌赞道:“妙哉,妙哉!”
</p>
崔瑾浅笑道:“不知诸位心情可平静?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了,尽力了,便无憾。”
</p>
“是吾等执着了。面对功名利禄,说是不期盼是假的。寒窗苦读十几年,全靠寡母做针线缝补度日,家里全都指望着某出人头地,如此妹妹的婚事也好商议。”杜明微微叹了口气。
</p>
崔瑾安慰道:“听祖父说,此次因增加题目,无论是考场布置、管理和阅卷方式均与往常不一样,许多考生都发挥失常,甚至有人当场晕倒的,而诸位均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考卷,即便考官对文章的见解不同、角度不同,但总归是大同小异,只要文笔通顺,略有新意,便能留下待选,若是文采好,即可得高分。”这都是前世若干前辈总结出的经验啊。
</p>
吴俊仪笑道:“原本某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但是此次科考增加了诗赋等题目,加之经常听崔员外郎和小十三郎谈论朝政,又多得提点,看到题目,倒是有了几分信心。”
</p>
“正是,这次时务策有三题,可择两题,一是此次dong突厥征战,二是去年天灾,三是朝廷人才选拔。某就选了第一、第二道题作答,其中不少话还是引用了小十三郎的呢!”曾文也如实道来,拱手道,“还望小十三郎不要怪罪!”
</p>
“这有什么可怪罪的?其实,这个题目正是当今最热点的话题,很容易进入考题的。”崔瑾笑道。这与前世一样,每年都有省份的作文题目紧扣时事,若是不看新闻,不关心国内外大事,不浏览网页,不与时俱进的人,拿到题目往往是不知所措。记得有年某省的作文题目与网络有关,那些山区的孩子一时就蒙了,自己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哪里看过电脑,用过互联网?
</p>
“可算巧了,考前崔员外郎让吾等练习写时务策,其中便有这第一个题目,崔员外郎不吝赐教,指出其中不足之处,让某受益匪浅,否则,这文章便极为普通了。”杜明感激地道,“某又择了第三题作答,曾听得太子殿下和小十三郎议论过,很受启发。”
</p>
曾正笑道:“至于诗赋,在未识小十三郎之前,某还有几分自信,但如今却不敢说自己会作诗了。”
</p>
崔瑾尴尬地笑笑:“诸位兄长谦虚了,小弟能不过是多读了几本杂书,真要比学问,哪里有诸位扎实?”
</p>
杜明呵呵笑道:“若是真要说学问牢固,还是小十三郎,居然连史记也能倒背如流,让某汗颜啊!”
</p>
“好了,再说下去,小弟都无地自容了!”崔瑾的脸有些微微泛红,道,“不过是强记死背,能算什么学问?”这一世,上天垂怜,比上一世的记忆力还要惊人,前世看书最多两遍便能记住,现在却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加之有前世的学习经验,能快速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所以即便是生涩的文字,也能很快背诵下来。这也让虞世南和袁天罡高兴不已。结果便是,需要背诵的书越来越多,需要理解的知识越来越难。这真是让崔瑾痛并快乐着。
</p>
说着话,又回忆起读书中的趣事糗事,几人也逐渐放开心思,不觉便已过了放榜之时。
</p>
“小郎君,放榜了,放榜了!”知书一边跑一边大声喊。
</p>
贵祥敲敲他的脑袋,他吐吐舌头,忙规规矩矩站好,禀道:“小郎君,已放榜,几位郎君均榜上有名,杜郎君高居榜首,吴郎君屈居第三,曾七郎君为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