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严厉逼问,是不是崔瑾派他来偷题的。
</p>
李治不屑地道:“才不是呢,表兄早就出了不少题让他们去做,说八九不离十,阿耶会出那些题目的。”
</p>
李世民连忙追问是何题目。李治却道,也是听说,自己没看见,因为自个儿忙得很呢,既要关心酒楼的生意,又要关心表弟崔玦的玩耍,还要背诵大兄交代的功课,还有表兄也让每日写一百个大字,写得不好还得重新写,我容易吗?看吧,稚奴都不长个儿了,无论怎么努力,老是比房家老二矮那么多。所以,必然是思虑太多,功课太多,烦恼太多。
</p>
在李治噼里啪啦的诉苦声中,李世民败下阵来。问李承乾,李承乾近期也没空出宫,哪里知道。找来李恪,李恪却道,那是表弟的私事,所以没去关心。那好吧,就遣人到宣阳坊崔府去走一遭,但回禀道,崔小郎君说,都是胡乱猜测的,猜中是自个儿的本事,猜不中也算是积累经验,圣上何必多虑?气得李世民晚上吃了三碗饭,害得李治赶紧让人请御医,说担心自家阿耶吃撑了。
</p>
“阿耶,您可得学会克制啊,都多大人了,怎么还像小孩儿一般,看到喜欢吃的就恨不得全都吞进肚子里,这日子还长呢,以后好吃好玩的多得是!”李治语重心长地道。
</p>
李世民口中的茶水“扑哧”一声喷出来,连咳几声,喝道:“混账!”
</p>
李承乾很担忧地看着李治,道:“这些日子,儿子每日都抽空到上书房去瞧,发现稚奴还算乖巧,老师布置的功课完成得很好,只是时不时就说些混话,儿子已经留心了,希望能纠正过来。”
</p>
好吧,不想那混小子了。李世民收敛心神,将题目分别放在盘中,随手各抽取一张纸条,交给李承乾。李承乾接过,一看,呵呵,又被表弟猜中了。原来,此次的时务论是“dong突厥称臣后,该地区如何治理”,诗赋是“写出大军得胜归来的场景”,公文写作无非是如何写嘉奖令。从上午巳时一刻考到下午申时四刻,中间用饭,除如厕,不得离开桌案,不得交头接耳,不得翻阅资料,不得偷看他人试卷,可提前交卷,三日后张榜公布成绩。
</p>
等李承乾念完考题,杜明等人对崔瑾崇拜得五体投地,心想,如果是小十三郎前来参考,说不得那状元之位便归他所有。而崔瑭、李允从崔崇、李俊那里得知了崔瑾所猜测的题目,也试着作答,所以听到考试题目,顿时惊呆了。如果人人都如小十三郎,那这科考还有必要举行吗?
</p>
幸亏杜明等人赶紧垂下头来,将惊喜和惊讶全部掩饰。李世民满意地瞧着殿上的士子,鼓励几句,便转身离开,只留下李承乾和礼部监考人员。
</p>
虽然提前知道了题目,但杜明等人撰写的着重点并不相同,有提出保障军事威慑的重要性,有提出如何开展民政,有提出地方官吏的派遣,有提出迁移中原百姓稀释突厥人中比例等等。
</p>
经多方评审反复商议,初定二十三人入围第二榜(含前三名,待李世民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其余三十二人为第三榜,恭请圣裁。
</p>
仍采用糊名制,仍是专人誊录,李世民将试卷一一查看后,进行了微调,名次略有调整。待按照考号找到考生姓名,李世民顿时叹了口气。
</p>
三日后张榜:头榜状元吴俊仪,榜眼李允,探花杜明;第二榜第一名曾文,第二名崔瑭,第三名曾正,第四名……
</p>
李世民在御书房内摔坏了一个杯子,李治在屋外摇摇头连说“败家”。崔瑾微微一笑,前世自己打题几乎能涵盖考题的百分之九十,特别是大题、难题,更是百发百中。这不过是小意思。
</p>
吴俊仪等人设宴,恭恭敬敬地给崔芮、崔瑾鞠躬行礼。此恩,如同再生父母。
</p>
崔瑾摆摆手,道:“全赖诸位兄长努力。”
</p>
崔芮满意地微微颔首,道:“这不过是进入朝堂的第一步,其后还有吏部考核,若能通过,便可授官。所以,诸君还不能松懈。不过,某以为,诸君此次名次均极好,极有可能进入翰林院,虽要苦熬几年,但也能学得不少本事。若有哪位想外放或到其他各部任职,也可提出,崔氏可想法安排,但成与不成不敢断言。”
</p>
其后的夸街**,曲池设宴等等,让吴俊仪等风光无比。但是,他们始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