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果然是容易被利益诱惑的动物。
就在李泽浩的团队带回来第二批氦-3的时候,大洋彼岸另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坐不住了,他们急匆匆地草拟了一份重返火星的方案,然后又急匆匆的公布了。
NASA筹集资金一千亿美元,重启火星移民计划并首选15名航天员先期登陆火星,自上次撤离后这是美国首次重返火星基地。该方案中提到了从火星发射飞船抵达格利泽581g方案,看来是铁了心和我们铆上了。
人家要做什么事咱们又不能阻止,只不过老旧机器人的效率和漏洞百出的工程质量,已经开始让上面的人头疼了。
当然,比起这些,咱们的李政委又一次在月球上高调炫耀了爱情,他和韦妙菡在月球上办了婚礼。
全世界无数相信爱情的男女和全世界无数曾被他打碎梦想的男女呈两边倒态势,一边是疯狂的祝福,一边是疯狂的拍砖……
身为同学、好友、战友、同事,我必须祝福他这一高调、大胆又作死的举动,我必须承认,这TM的才是李泽浩的本性!
“我下来的时候,太空电梯上到处都是机器爬虫。”李泽浩也是一脸风光,这一次他们驻站的时间比我们短,效率却是我们的两倍,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月球基地再一次投入使用了新的人工智能系统。
这款被称为“菊”的系统据说是在“妙”的基础上重新制作的最新型号。
“那些爬虫是怎么回事?”我问。
“修补用机器人。”
“才安装完就需要修补?”我下巴差点没掉下来,那可是太空电梯啊,让人这样没安全感?
自适应的编程出现错误,蜂巢结构编织出现错误,现在要想修补必须一根一根纤维替换,这工程耗期,只怕我们启航之后也完不成了。
“当初要是直接用智能机器人怎么会出现这种错误?”
我想起了机械体1号被脉冲枪轰倒的那一刻,是人类亲手给自己挖了这么大一个坑,投入巨亿的太空电梯竟然成了劣质工程,这太可怕了,那些曾经高喊“为了安全”的冠冕堂皇的口号,如今集体缄默了,仿佛当初的事和他们没关系。
我痛恨人类的自以为是,也痛恨自己的懦弱。
“算了,我知道你又要自责,可这件事跟你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经常和身处月球的李泽浩通话,他也最明白我的心态。
“不!和我有关系,我这就打报告,太空时代人与人工智能必须和谐相处,而不是一直带着怀疑的目光看新事物。”
“我觉得上级已经意识到了,不过这么大的锅总得有人背,菊系统就是例子。”
“感觉怎么样?”我问。
“新系统用着比妙顺手,但是总感觉少了人气。”
“可是现在的妙也没什么人气呀。”
“说得也是。”李泽浩话锋一转道,“只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总感觉现在的妙在憋着什么。”
“啊?”
李泽浩瞪了我一眼,说:“你别装傻,我就不信你感觉不到。”
“是乖得过分了吗?”
“那家伙是咱们打小看着长大的,你觉得她这么乖真的是因为受过伤就成熟了?”
我想到妙的各种调皮时光,月球上,高空中……
“如果说菊和妙有什么区别,那么我想就是菊是那种被输入认命程序的家伙,而妙天生就有竞争意识,或者说危机意识。”
“更像人类?”
“对!更像人类!”
这一点上我和李泽浩是有共识的。
人类迟早进入智能时代,而这一切就从10吨氦-3开始了,因为有了充足的能源做试验,核聚变发电站项目进展迅速。
核聚变发电站是21世纪研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和可燃冰那种采掘成本高昂的燃料还有原始的核电厂相比,核聚变发电站反应放能效率极高,不产生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相同条件下消耗又是极低的,这么优秀的条件之所以一直没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实现太难了。
因为氘氚反应要产生14MeV的强中子辐射,而且还要把上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这对人类现有的技术积累,提出了挑战,单一国家想要完全靠自主研发更是难上加难,可是我们没有办法,从一开始就没人希望我们强大起来,一切都得自己操刀。
从1998年立项以来,经过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早就实现了世界领先,在2021年的时候就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此后的试验中我们不断突破自我,终于将核聚变发电通往应用的道路上又延展了相当长的距离,直到氦-3的应用,核聚变发电终于可以走出实验室,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
太空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实用工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而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