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归来第二十章 消失远方
第二十章
1.
不久,张浩天又和田笑雨奔赴藏东采访。高原明珠林芝八一镇,面貌日新月异,车辆和游人川流不息,由兄弟省市援建的高楼比比皆是,毛纺、电力、木材加工、造纸等企业如雨后春笋。湖水清澈,波光粼粼的易贡湖旁,西藏高原唯一的茶场经过改良升级,不仅可以生产红茶、春茶、黑茶等多个品种,还积极筹划秋茶种植,产品远销国内外。左贡农业开发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调整农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起了葡萄、核桃、石榴、蔬菜和畜禽养殖五大生产基地,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于剩下的采访和刘敏有关,他们直奔雪莲县。
刘敏正在一家农户屋顶晾晒青稞,看见张浩天和田笑雨从田间走来,指指屋后斜坡上的小道。他俩按照指引顺着屋后的小路走上来,跨过木板直接上了屋顶。张浩天问房屋为啥要建在半坡上。刘敏笑道:“脱离群众了吧,这条路是专门为拖拉机修的,割下的麦子顺着这条路就运到了屋顶,晾晒、打场、脱粒一步到位。”正说着,一辆拖拉机爬上斜坡停在屋檐下,刘敏和助手走过去抱起青稞挂在一个如云梯般的木架上。田笑雨也学着他们的样干起来。张浩天问这家农户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农户笑呵呵地说:“感谢怒江河水的赐予,我家今年收获了五千多公斤青稞,留一些自己家吃,其余的全部卖给面粉厂。”张浩天问他收入如何。农户说:“每斤收购价比市场高出一倍,屋顶这些青稞价格更高。”刘敏捡起一穗青稞在手心搓了搓,“这是稀有珍品白青稞。它比一般的青稞颜色鲜亮,也更饱满,营养价值很高,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你们说如果把粮食当药品买,得赚多少钱呀!”张浩天抬抬脚,生怕踩碎了那些珍贵的白青稞。他问刘敏:“面粉厂刚建成,你这个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的心又痒痒了?”
“面粉厂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也算了却我最后一个心愿。至于以后的,我就不想了。”刘敏指着雪山下的万亩良田介绍起刚建起的青稞生产基地。“今后,如果在雪莲县乃至整个昌都地区都开展青稞深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知要提高多少倍……”随后,刘敏带他们去参观面粉厂。
制粉车间的工人把脱粒后的青稞送进传送带,筛选后运到下一条流水线进行清洗,再放进密封的机器烘干。刘敏介绍说:“面粉厂有制粉和榨油两个车间,加工能力比手工提高了几十倍,不仅满足了本地粮食供应还外销一部分,大大减少了内地粮的供应。”
田笑雨说:“做梦也没想到过去我们自己都不够吃的粮食还能销往内地。市场上还能买到这里供应的猪肉、鸡蛋和蔬菜!”
刘敏说:“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变,雪莲县吸引了不少投资商来这里办企业,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技术。这个面粉厂就是雪莲县引进的第一个外资项目,我们还建起了饼干生产线和一个现代化养殖场。我们利用粮油加工中的废料制作饲料,养鸡养猪,带动了多个行业。今年我们就向市场供应鲜肉11万斤,活鸡2800只,鸡蛋3万斤,利润远远超过预期。”
这时,工人把调和好的酥油和白糖渗进磨好的面粉中,机器很快将它们搅拌调匀送到一个个模具里。转眼间青稞面就被压成圆形的、带着花纹的面片送进一个庞大的烤箱。另一端,青稞面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一片片香气逼人的饼干“哗哗”落进一个大铁盆里。刘敏说:“我们不仅可以用青稞面生产饼干,还有面包、蛋糕、面条等多个品种。内地人都说这是他们花钱也买不到的绿色健康食品。目前,我们已与当地三百多户农户签订了青稞种植和收购协议,保证青稞供应充足。形成的生产链,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还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张浩天说:“毋庸置疑,有了规模化生产,成本会进一步降低,效益还会大幅度增加,雪莲县的造血功能也会进一步提升。”
刘敏说:“是啊,我们不能只靠国家拨款,更不能指望兄弟省市援助过日子。以后我们还要用青稞制作啤酒、饮料,再来一次伟大的革命!”
村头磨坊,清澈的渠水翻起白浪,有节奏地推动木轮。藏族小姑娘安静地站在一旁,咬着手指盯着梳着花辫子的奶奶往磨眼里添炒熟的青稞。石磨轻一声重一声,平和而沉稳。白花花的面粉从转动的石磨边缘轻轻滑落,声音极其细微,真切而温馨。刘敏说:“老阿妈一家原来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现在儿子在面粉厂上班,女儿在果园工作,收入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
走出磨坊,刘敏仰望雪山。“下雪时这里美极了。山顶白雪茫茫,山间松林涛涛,十年了,这里的美景还是看不够。就是忽近忽远的一片云,慢悠悠走来的一只羊,一棵歪歪斜斜的树都让人心生眷恋!”
张浩天说:“我们一直在说发展特色产业,什么是特色?原生态、纯天然、没污染就是特色。只要找对了思路,我们的自然风光、特色农牧业都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变成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增长点。”
刘敏说:“你们说,如果把这里的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