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慢慢与高俨抗衡地步,还不如干脆些直接博取高俨的青睐。
毕竟高俨刚才也说了,只给他们一个多月的时间,到元日大朝那天就会公布结果。
当然,对高俨来说这样做也不止是为了分化官员之间的联系。
因为北齐本身就存在官员冗杂、导致政令推行效率底下的问题。
就好比一个兖州,都分了东南之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本州,这就使得朝廷要派出三位刺史,以及三套管理地方的州一级官吏去治辖。
高俨认为这种管理地方的办法是不健康的,会严重拖累朝廷的行政效率,以及财政。
以齐国目前的状态,最好的法子便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采用道州制。
这又便于高俨好开展下一步计划,否则一上来就学王莽大刀阔斧的改革,迟早会被人从椅子上给掀下来。
“可大行台为何要答应与周人交换战俘呢?这样做岂不是在自找麻烦?”
现任吏部尚书袁聿修对高俨的决定十分不解,他说道:
“北平王年纪尚小,极易受人蛊惑,若晋阳勋贵怂恿他与大行台为敌,那我齐国岂不又陷入一场兄弟阋墙的祸乱之中?此非明智之举啊!”
这些日子高俨已经从高延宗口中得知这位吏部尚书是一位清廉奉公、风评极佳的干吏,因此对他的疑问也是有问必答,以免被他误解:
“袁尚书岂不闻兄弟虽阋于墙,却也外御其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