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年出了帅府,溜达到了平安街。
孙德崖的府邸,就在这条街道上。
这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很是热闹。
卖炊饼的,卖馄钝的,卖饺子的,卖鞋的,卖服装的……
卖药材的,卖香料,卖珠宝的,卖……
戏院,青楼,勾栏瓦舍,曲艺杂谈,说书卖艺……
一副古代民生图,徐徐的展现在了朱永年面前。
元朝商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自成吉思汗的时候,就比较重视商人的作用,他曾交往了许多商人,打探大宋王朝的情况。
他曾交往过一个贩羊的贩子,这个贩子比较有头脑,觉得成吉思汗是个人物,还怂恿成吉思汗出兵。
所以商人地位在整个元朝时期,都比较高,元朝定天下之后,专门出台政策,保护商人行商,虽然现在是元末,但是商人经过几代的发展,都颇有家底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发达了,文娱活动就活泛起来了。
虽然此时天下大乱,但是商人们还是受到各方面的敬重的,毕竟部队招聘士兵,需要军费,还得靠商人捐赠。
而且,有些商人手段通天,不仅跟元朝交好,还秘密跟各个起义军首领交好。
这种情况和明朝不一样。
朱元璋同志,出身微寒,老百姓出身,比较重视农民,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在明朝初期,商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朱永年到了孙德崖的元帅府孙府附近,站了一会儿,就被士兵赶走了。
这些士兵太警觉了。
他见旁边有一家有一家说书的门头房——魏青水说书坊!
闲来无事,就走到店里,找了个靠窗户的位置,要了一壶茶,边听书边窥探孙大帅府邸。
孙大帅府邸高墙大院,朱永年坐在二楼,竟然也看不到院内情况,只好放弃,边喝茶边听起书来。
说书人是青衣长袍,醒木一敲,先来了段镇场诗:
每日青楼醉梦中,不知城外又春浓。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今天诸位听我说一段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有个名字叫《错斩崔宁!》
朱永年后悔自己前世读书少,他估计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以话本形式出现,在故事结构和叙事方面,比起明清小说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
好奇之下,他就耐心的听了下去。
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一个叫崔宁的家伙,因为和别人结伴而行,身上正好有钱十五贯,这个结伴而行的人的亲人呢,恰好被小偷干死了,家里丢失了十五贯钱,随后崔宁就被赶来的捕快抓到了,不问青红皂白,就定了罪,然后将崔宁和结伴的小伙伴一块砍了。
崔宁结伴的这个小伙伴呢,有个姊妹,被一个山大王看中了,弄到山上做了压寨夫人,得知当初十五贯钱被偷,以及杀人的都是这个山大王,随后报官,然后冤案得以平反。
这个故事有头有尾,表面看是一个冤案平反的故事,其实暴露了封建官员的不作为,拿人命不当回事。
这个套路太老套了,一点新奇劲儿也没有,还不如神魔志怪,才子佳人小说来的过瘾呢。
朱永年正这么想着呢,楼上起了喧哗之声,有一人身穿便服的红脸汉子,身旁跟着四名卫兵,走上了楼,不是别人,正是元帅孙德崖。
朱永年心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经过系统扫描,他发现孙德崖确实是武力值15,身边四个侍卫也不简单,武力值竟然达到了10。
这种情形下,朱永年没有把握能杀掉孙德崖。
孙德崖上楼,说书先生魏青水点头哈腰,将孙德崖让到了最中间前面一个绝佳位置上。
原来这个位置,是孙德崖元帅的专用位置。
孙德崖坐下,卫兵站在一旁守护,不停的扫视全场。
孙德崖叫道:“我说老魏呀,今天有什么新段子吗?你那些三国志平话,错斩崔宁,三藏法师取经,都讲了大半年了,翻来覆去就这些,听得都腻歪了!”
魏青水尴尬一笑道:“我从老师傅学来的就是这些段子,最近也正在琢磨新段子,可是灵感有限,还没想出新段子呢,大帅您再给我宽限一点时间!”
孙德崖叫道:“我他妈的已经给你宽限了十天了,今天是最后一天,你就是现编也得给我编一个出来。”
魏青水吞了一口口水,挠了挠脑袋说:“好吧,我昨天晚上倒是想了一个,就说给大帅听听。”
孙德崖挥挥手,不耐烦的说:“要说就快点!”
魏青水醒木未动,定场诗没唱,直接开口说道:“说话的时候是宋朝末年,说的是张家庄有个员外叫张大路,有个儿子叫张晓松,家世没得说,富二代,学习又好,考个功名没问题,也跟州牧女儿定下了亲,未曾想,有一天晚上,有一伙强盗洗劫了张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