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他们用猪肚子塞纸条的办法,进行舆论宣传,虽然没达到预期闻风云集的效果。
但就这件事本身的传播速度,倒是挺快。
徐达很快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又听说了朱重八就是朱元璋,心底里嘲笑了他们一番。
不过他也倒是佩服朱元璋和朱永年的脑子。
这种宣传方法虽然不太好用了,舆论也不见得那么好,但是这个法子,确实是有利于传播。
在徐达心里腹诽朱元璋和朱永年的时候,他们两人已经写好了募兵通告,开始了四处张贴工作。
是这么写的。
募兵通告:
【公司愿景】
驱除鞑虏,兴我中华。
【募兵背景】
百年以来,我汉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朝无道,民生大乱,有志之士,皆投身行伍。
【个人履历】
本人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安徽凤阳孤庄村人氏。
从小贫寒,多知农民之困苦,生活之艰难。
父母去世,种一辈子地,竟无一片土地可以安葬。
幸得邻居赞助,方葬了父母。
随后四处漂泊,眼见中华大地,遍地饥民。
遂生出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心思。
于是投身造反明星濠州郭子兴元帅帐下,幸得赏识,入赘为婿。
现奉父帅郭大帅之命,回乡募兵,举大义,谋大事。
现诚心诚意,招有识之士加盟,年龄地域不限。
【工资待遇】
凡是加入我们队伍的,每月三两银子,每月中旬发放。
【此公告常年有效,欢迎年轻壮士,有志之士,踊跃参加!】
以上就是他们借郭子兴的名义发布的募兵公告。
他们俩商量出来的办法,是朱元璋以郭子兴女婿的身份,借郭子兴的名头募兵。
这有点借壳上市的意思了。
他们现在除了这招,也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招数了。
再说了,郭子兴过去就有让朱元璋回乡募兵的打算。婷阅小说网
朱元璋借用他的名头招兵,也倒是合情合理。
不过这么以来,就产生了问题。
这些兵到底是朱元璋的还是郭子兴的呢?
这个问题,他们也想过。
反正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借别人的名头,办理自己的事情。
先忽悠人上来再说吧。
而且他们两人也研究明白了,普通士兵好招聘,良将难寻。
广撒网的目的,就是在普通士兵中,寻找优秀的人才。
优秀的将领,之所以优秀,不仅打仗强悍,综合素质肯定也过硬,社交能力也不差。
再令这些人去招兵,兄弟亲朋好友的,不就都过来了?
这有点儿传销模式的意思了,但却是最好用的一招。
朱永年作为外来者,心里是有一个朱元璋最初创业二十四位骨干成员名单的。
就算郭子兴知道了朱元璋以他的名义募兵,想把朱元璋招聘的人以各种理由调回去。
那么只留下最初的那二十四骨干成员就行了。
书归正传。
募兵通告写好。
他们又雇佣了几个小厮,在附近村子里四处张贴公告,短短时间内,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皇觉寺有个朱元璋在招兵买马,图谋大事!
有些穷人家的孩子,生活困难的,一看每月有三两银子可拿,都慕名而来。
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就招募了七百人。
这里面大部分人是普通庄户人家的孩子,识字方面就别提了,大部分是文盲,能认识自己名字,写下自己名字的,就算是高材生了。
填写名字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朱永年代笔的。
这些人文化方面不大行,身体素质倒还可以,主要是常年干农活干的。
不过他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综合素质方面还是差一些的。
除了这些人之外,里面有二十个人,正是朱元璋创业初期的一部分骨干。
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
周德兴,华云龙,张龙,胡大海……
等等。
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部分都是一个县城的。
这和刘邦当时白手起家进行造反创业活动,有点类似。
可见,中华大地一个小小县城亦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
只要时机一到,风云际会,抱团取暖,就会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杀出重围。
除了这些人之外。
还有两个老相识。
一个是毛骧。
一个是花不楞。
这两人那天送朱元璋和朱永年去了彭大军营之后,就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