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点好办,如果这一招不好使呢?又该怎么办?”
“徐达部队有四万余人,而我部也有四万余人,人数旗鼓相当,双方士气皆旺,所以我们不用害怕。那徐达前来攻打滁州,四万人的粮草,必然供应不上。只要咱们坚守不出,以守城为要诀,那徐达久攻不下,粮草耗尽,自然而然的就会撤退。在他们撤退时,咱们再出两股骑兵,一股绕到他们前面埋伏伏击,一股在他们后面佯装追击,在前后夹击之下,自然能将徐达打的溃不成军,一举灭掉徐家军!”
彭大微微点头,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彭大询问完御敌计策之后,又问李善长。
“你对最近军中部分将领,突然死亡的事情怎么看?”
李善长微微沉吟道:“这事诡异的很,我怀疑城内有奸细!”
彭大道:“你说会不会是朱元璋和朱永年这两个人搞的鬼!?”
李善长其实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觉得这件事就是朱元璋和朱永年干的。
而且,他还秘密派人打听了当时朱元璋离开钟离时候的情形。
当时留下来的一百多个人,在路上不断的离开,他怀疑是分股分批的秘密潜伏到了滁州城,掩人耳目,实施不可告人的计划。
而且他隐隐猜到,这个徐达早不造反,晚不造反,偏偏在朱元璋到达钟离没多久后就造了反,这里面一定有猫腻。他觉得徐达和朱元璋两人有不可告人的计划。
而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谋取滁州。
虽然李善长不知道朱永年制定的这个瞒天过海的计划。
但是他却通过一些细微末节,推敲出了这次瞒天过海计划的目的,更令人钦佩的时,他竟然能看出来徐达和朱元璋并不像传言中的不合。
果然是个厉害的人!
虽然他知道了这一切,但是他并未将想法告诉彭大。
他觉得彭大不是个成大事的人,反而觉得朱元璋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他不想因为他的胡乱猜测,而毁掉了朱元璋大好的前程。
朱元璋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惊险刺激的逃过了一劫。
这次危机,算是朱元璋遇到的第二次危机。
李善长毕竟还在彭大手下做事,彭大既然询问,他只好胡乱答道。
“奸细我估计是徐达派来的,毕竟他有攻打滁州的意思。在这之前,派出奸细混进我城里搞破坏,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朱元璋和朱永年两人估计不是徐达的奸细,毕竟他们跟徐达不合。”
“这两人来了之后,上班工作也不认真,天天花天酒地,特别是那个朱永年,让写个文书推三阻四,写的字难看的很,要这样的人实在没啥用,净给我添麻烦,还不如将他们辞退拉倒。”
彭大摇头道:“徐达部队即将到达,这两人不能辞退,用来当做炮灰也是好的。”
对此,李善长没发表意见。
李善长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现在的做法,是脚踏两只船。
一方面为彭大献出灭徐达的毒计,一方面又保全朱元璋和朱永年。
无论两方谁获胜,他都能捞取对方的好感,获得赏识。
读书人坏起来,真没武夫什么事。
彭大听从了李善长的建议,派出手下,前往钟离徐家庄,秘密抓捕徐达家人。
随后,传令军中,徐达部如果来攻打的话,避而不战,坚守城池。
李善长的守城计策,不可谓不完善。
徐达虽然做好了准备,也原地休整购买粮草,但是四万多人的口粮,加上连年蝗灾,那里能一下子准备齐全。
他们费尽心思,才准备了一个月的口粮。
如果一个月拿不下滁州,士兵们吃不上饭,人心涣散,不用彭大出手打,估计内部自己就先乱掉了。
徐达最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
李善长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为彭大献出了计策,而且还定了抓捕徐达家人威胁的毒计。
徐达万万没想到,他用在缪大亨身上的计策,这么快就有人用这招对付他了。
真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呀!
徐达吹哨子招兵,决定誓死跟随朱元璋之后,他也怕敌人派人对他家人下手。
离开徐家庄之前,他千叮嘱万嘱咐他父母,要收拾东西离开,找个地方躲藏起来。
徐达的父母,答应的好好的,但等徐达走了之后,并没有按照徐达的意思走。
他的父母觉得,现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到那里都一样。
如果上天让你三更死,你是活不到五更的。
而且外面的世道,兵荒马乱,人生地不熟,故土难离,又这么一大把年纪了,黄土埋了半个脖子,早死一天晚死一天,也就那么回事。
徐达父母根本没当回事。
此时徐达家中,除了他的父母之外,倒也还有五个家丁看家护院。
五个家丁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