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
曾干过高安县副县长,浙江行省军务处秘书长等工作。
在历史的洪流中,再聪明的人,也难以判断时代的前进与发展。
人民总陷入过往的经验中,而搞不清未来在何方。
刘伯温虽然有才华,但也只是一个人,他没有超时代的眼光。
他不可能知道元朝一定覆灭,大明当立。
虽然各地烽烟四起,但是大元军队不可小觑,动辄百万大军,那可不是闹玩的。
他实在不相信,一个个起义军十万二十几万的部队,能干过元朝的部队。
他从小熟读经书,伦理纲常观念还是比较严重的,端元朝饭碗,就得替元朝干活。
他认为元朝之所以弄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底层官员的不作为和腐败导致的。
他在当官的时候,兢兢业业,断了很多冤案,是人民嘴里的清官,眼中的好官。
而且他对反贼的态度,就是剿灭。
且当时他在浙江干活的时候,方国珍部闹的挺欢。
他多次派兵围剿,将方国珍打的大败。
方国珍没有办法,玩了一招围魏救赵。
向元朝廷官员受贿,不仅混进了元朝内部当了个官,还将刘伯温排挤走了。
刘伯温虽然对元朝官吏的腐败黑暗不满,但同时对农民造反,恨之入骨。
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于战火,就是这些起义军闹腾的。
如果没有这些起义军,老百姓那里用得着,东奔西走?
这些造反派,在他眼里就是刁民。
他在早期诗作中,形容起义军是豺狼虎豹。
闻道人家总避军。
我亦独穿豺虎群。
这是他在被方国珍陷害,丢官之后,打算返回老家所作。
他一路上所见所闻,都是老百姓躲避战火的事情!
他心想。
他娘的回老家种地都不安生,还得小心翼翼的在这些造反头子中独自穿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这个时候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和大多数躲避战乱的人心情一样。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他这个时候,仍然是站在元朝的立场上,去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的。
回到青田之后,他听说自己当年一块参加进士考试的同学李齐。
也就是在高邮干知府的李齐,被造反头子张士诚给弄死了。
他对起义军更是恨之入骨。
管你什么张士诚,朱元璋,郭子兴,方国珍的。
在他眼里都是一样,都是狼子野心的豺狼。
是趁乱偷蛋糕的小偷,江洋大盗。
刘伯温在家里也闲不住,呆了一段时间,觉得无聊,就携老婆孩子去了金陵。
秦淮河畔杨柳依依,才子佳人多有,自古就是风流地。
且金陵乃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之故都。
帝王之气浓郁,自古就是就是龙盘虎踞之地。
文人墨客,风流俏佳人自不消说,也有一些奇人异士隐居此地。
在紫金山上就有这么一位,名字叫张景和,外号铁冠道人。
他生在一个富贵之家,从小喜读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兵术阴阳玄学,多有涉猎。
不过运气不咋地,考试就白瞎,连个秀才没考上。
他估计自己没有当官的命,于是就纵情山水,四处放荡,深山大泽常有他的身影。
传说遇到异人,传授天书四卷,能预言福祸,观云望气,据说十分灵验。
因平素好戴铁冠,人称铁冠道人。
刘伯温在浙江上班的时候,多跟铁冠道人有接触,两人相谈甚欢,交往挺深。
他后来听说铁冠道人隐居在了紫金山,再加上他一个县城的老同学徐祖德,在金陵王【达鲁花赤、福寿】府上做幕僚,极力的邀请他前去。【达鲁花赤,蒙古语意味掌印者,福寿是名字】
他一琢磨,自己在老家也没啥事,整天吃吃喝喝也挺无聊,想找个能有共同话语的人聊聊天都办不到,还不如出去混混。
于是他就携家带口到了金陵,受到了金陵王热烈招待。
作为高端人才的刘伯温,享受到了金陵王“引进高端人才计划”的福利待遇,赠送宅院一处,金银珠宝若干,家丁仆人保镖各五名。
【达鲁花赤、福寿】治理下的金陵政府,对人才格外重视,而且治下宽严有度,老百姓还是比较拥护这个金陵王的。
刘伯温从这之后,就住在了秦淮河畔一个专门为他们建设的人才小区里。
白天上上班,晚上三五好友,游船秦淮河,所见所闻,都是歌舞升平。
如果不是战火情报不断的传来,此地倒是一个绝佳的养老之地。
在这期间,他去拜访了居住在紫金山上的铁冠道人。
两人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