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捷报频传。
元朝、其他起义军残部,虽然还四处活动,但已经掀不起风浪了。
全国形势一片大好。
是该考虑登基的事情了。
这件事朱元璋不急,毕竟水到渠成,板上钉钉的一件事了。
都等了十五年了,早一天晚一天的无所谓了。
他手下的人可急,诸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等人。
辛苦了十几年,为得是啥,就是封候拜相。
先是李善长上书劝进,即劝朱元璋登基,君临天下。
朱元璋拒绝。
第二回是刘伯温劝进,又被拒绝。
这是基本的套路。
最后李善长,刘伯温率领文武百官,劝进。
朱元璋还在拿捏。
他说我何德何能,能担当此大位呀。我文不比宋濂,刘伯温,李善长,朱永年。
武不比徐达,常遇春,汤和。我觉得在咱这里边有更适合的人干皇帝这份工作。
下面的人都知道这是客套话,肯定不当真,而且心下一凛,都齐声道,此位置非您莫属。
朱元璋又说,战争还没有完全的结束,北边还有胡子频频扰乱我边境,南边云南还没平定,陈友谅的旧部还在江西等地作乱,天下创伤还未回复,人心还没有安定,这些工作千头万绪,忙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考虑登基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天下全部平定了之后,再登基吧。
李善长说,主上您英明神武,功比天高,天下归心,顺天应世,天命众望双归,选个合适的日子抓紧登基,安定民心。国不可一日无主呀。
朱元璋听到这里,就知道自己不能再装了,再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心里非常高兴,创业终于功成,能不高兴吗?
但面上还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说既然如此,那皇帝这个辛苦的工作我就干了吧。
当皇帝确实辛苦,但也拥有无上的权柄。
168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在南郊祭祀天地神祗,即皇帝位。
定国号为明,建年号为洪武,此年是谓洪武元年。
任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
各位功臣都有封爵。朱永年也有封赏,为安定候。
仪式结束,大宴群臣。
开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全国上下开荒地免三年赋税的政令,其他税收也相应的减半,一时间全国民心安定,进入恢复生产,休养生息阶段。
时年八月,新的宫殿建成,大明宫。
虽然建国初期比较穷,但作为一个国家的门面也含糊不得,虽然不是雕梁画栋,却也雅观精致。
皇宫正殿是奉天殿,皇帝临朝的地方。
奉天殿后面是谨身殿,是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
后面有坤宁宫,皇后马秀英居住的地方,两侧又有六宫,妃嫔所居。
六宫既然有了,自然要选秀女,充盈后宫。
旨意一下,遭到了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的阻挠,说天下方定,如此大肆在民间选秀女,必然怨声道载。
朱元璋听后不以为意,说后宫事情颇多,总要选些宫女来充实后宫,再说咱家一个堂堂皇帝,选几个秀女的决定都做不了吗?
遂将刘伯温驳斥一顿,气愤退朝。
选秀女的旨意一下,下面的官员自然忙活开来。
朱元璋怕落天下人的口实,就让下面说是为了给功臣们选妻妾,顺道选伺候皇后妃嫔的宫女。
以至于民间都不知道这是为朱元璋选美女填充后宫。
下面的官员优中选优,选了四十五个绝丽女子。
太监将秀女们带到长春宫,这个宫殿一直闲置,此时派上了用场。
两名年长的宫女,将这些秀女一一喊到耳房,放下帷幔,一一检查她们的身体,观看她们的容颜。
朱元璋虽然现在有几个妃子,也有了六七个儿子,但是他自然是不满足。
毕竟多子多福的观念,深扎他的脑海。
况且历朝历代那个帝王不是有几十个儿子,几十个女儿的。
就算不为别的,为了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也要多生儿子出来,等他们长大了,分封各地,镇守边关,再替他们除掉不安定因素,这个大明江山就一劳永逸了。
选秀女比较严格,漂亮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飞机场不选,肌肤不白不选,牙齿不整齐不选,身上有痣不选,声音不动听不选,四肢骨骼粗大者不选,有才华的不选……
前面那些条,好理解,为的是造就优秀的后代。
最后一条,就是朱元璋的小心思在作怪了。
他尊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他还怕有才华的女子,会写写画画的,将后宫的事儿秘密的记录下来,传出去!
能被挑选出来的女子,个的唇红齿白,声音动听,肤白貌美。
马皇后对此并未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