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一直瞧不上自己的大哥朱高炽。
朱高炽不仅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长得吧,也没他好看。
但就因为朱高炽比他出生早,他就得眼睁睁看着人家成为太子。
未来还要山呼万岁。
这让他很是郁闷。
靖难的时候,父亲朱棣说,你大哥是个瘸子,你好好努力。
当立朱高炽为太子之后,朱高煦发现朱棣说的这话,连个空头支票都不是,纯属一句屁话。
朱棣像朱元璋。
朱高煦像朱棣。
他骨子里也埋藏了当皇帝的种子。
既然朱棣不给,那么只能自己争取。
其实朱高煦错怪了自己的父亲,事实上朱棣还是想立朱高煦为太子的,不过被一干文臣给拦了下来。
自古立长不立幼!
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是大杀器,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多少的纷争,当然,如果没有这个规矩,又会引发更多的纷争,说不定皇子争着争着,最后一个不剩也说不准。
朱高煦对于就藩云南是拒绝的,那个时候的云南可不像现在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蛮荒之地,资源匮乏,出门都不方便,跟发配又有什么区别,他自然是不会去,就一拖再拖,不断找朱棣诉苦,说人家受到惩罚才被流放云南,我没有什么过错,凭什么让我去云南……
他就是赖着不走,朱棣也没办法,在心里他是喜欢这个儿子的,将他扔到云南,其实就是让他死了夺嫡的那份心。最终朱棣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让这个儿子去云南这个落后的地方受苦,将去与不去的选择权力交给了他。
朱高煦自然是高兴无比,他等的就是这个,于是他就开始秘密的笼络党羽,对付太子党。
他深得父亲的权谋之数,明白想搞掉太子,就必须剪掉太子身边的人。
在他的谋划之下,搞掉了太子身边的重要的文臣谢缙,这个家伙是永乐大典的总编辑,比较有文采的一个人。
除了这个之外,朱高煦还秘密收买太子身边的人,可能用的手段就是不断的给金豆子。
让太子身边的人不断的说太子的闲话,说太子有急于登基的野心。
朱棣本就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虽然他知道这是下面兄弟之争,但是话听多了也觉的刺耳。
有一次他突击检查了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抓了太子身边不少官员,用这种方式给予他警告。
有人对朱棣的行为不满,就是大臣耿通。
耿通上书直言太子没错,为什么要更改太子发布的许多政令?
朱棣借题发挥砍了耿通的脑袋。
可见太过于正直的人,在官场上是不好混的。
他成为了朱棣的刀下鬼,朱棣还继续发挥,说他并不是怪耿通上书,而是怪他离间他们父子关系。
其实他想表明一个态度,我朱棣还没死呢,太子的政令我想改就改,我他妈的还是皇帝,朱高炽不是。
经过这一件事,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
虽然朱棣并没有换太子的想法,但是手底下的大臣可就不那么想了。
有许多本来持观望态度的,或者说准备投靠太子党的人,纷纷转投朱高煦。WwW.ΧLwEй.coΜ
朱高煦实力大涨,而且不断的造谣中伤太子。
说实话,像他这种把戏,朱棣自然是看得出来的,不过皇帝毕竟也是个人,如果一个儿子整天在耳朵旁说另外一个儿子的坏话,时间长了,难免心里就会起疑心,虽然知道里面多半是假的,但里面可能也有真的吧!
有一次朱棣扫北归来,朱高炽迎接晚了一点,朱棣心里就不高兴,将朱高炽训了一顿,说他娘的老子辛辛苦苦为你安定江山,你他娘的倒好,连个接待工作都做不好。
朱高炽内心是委屈的,但是他却不知道这是父亲常年积火的爆发。
朱棣心想,自己还没退休呢,这个儿子就敢如此怠慢自己,如果自己退休了,等他掌握了大权,这还了得?
于是又借题发挥,剪掉了太子身边好几个臣子,都被抓进了监狱。
这一次有个关键人物帮了太子一把,这个人叫杨士奇,做过太子侍讲。
直白一点说,是太子的人,但是这个人表现的却很有智慧,为官清廉,不站队,就连朱棣都以为他是个中间派。
朱棣问他,太子是否有二心,为什么如此慢待他。迎接不及时?
杨士奇说,太子对您一直很孝敬,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没有做好准备,罪责在我们而不在太子。
如果别人说这话,朱棣并不一定信,但是杨士奇的话,他信,于是他就释然了。
朱高炽竟然刺激的夺过了一次危机。
杨士奇的行为,自然是传到了朱高煦的耳朵里,这家伙破坏自己中伤太子的计划,对其恨之入骨,于是买通杨士奇身边的人,攻击杨士奇,杨士奇入狱,不过很快就被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