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死了,他的同党其实心里也是害怕的。
他们怕被清算,但是崇祯在他死后的一个月内并没有大面积动手。
搞那么大的动作,自然是需要准备的。
最先处理的是魏忠贤亲近的人,家属,比如干儿子,侄子啥的。
最后一共处理了二百六十多人。
里面有没有冤死的?
肯定有!
借机铲除几个与自己不顺眼的,是历来政治家喜欢干的事情。
当崇祯割掉了大明江山身上毒瘤的时候,他站在了权力的最高峰,满眼看去,不是繁华,而是满目疮痍。
这个大明江山经过前几代人的折腾,已经摇摇欲坠。
从从万历帝开始,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就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占领了抚顺,铁岭,沈阳等地……
此时辽东可以说几乎全部陷落,局面相当糟糕。
努尔哈赤是一个天才将领,但时代生就一个人,就会生就另一个人,他遇到了对手,孙承宗。
孙承宗打小就喜欢战争,喜欢研究兵法,经过漫长的成长与等待,他终于成为朱由校的老师。
他教学是一把好手,深得皇帝喜爱,总以我的老师称呼之,由皇帝这样的靠山,当官不就太容易了,于是他成为了兵部尚书,进入内阁。
在辽东前线考察军事工作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人才,袁崇焕。
在别人都说守山海关阻挡努尔哈赤的时候,袁崇焕却用超人的眼光选择了宁远。
宁远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易守难攻。
敏锐的孙承宗发现这个地方确实不错,有海可以运粮,围不死,而且还很难攻下。
于是他就听从了袁崇焕的意见,将在宁远筑城的任务交给了袁崇焕。
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老了,六十岁的人了,但是边患什么时候结束并不知道,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了袁崇焕,不仅培养他,而且还提拔他,可以说孙承宗是袁崇焕的贵人。
在孙承宗的支持和帮助下,袁崇焕训练出了一支铁骑,让努尔哈赤,皇太极做噩梦的部队,关宁铁骑。
一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在工作期间,袁崇焕五个助手,祖大寿,不过后来叛变了。毛文龙,满桂等……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服了宁远以及周边土地,他决定再占据另一个地方锦州。
锦州又小又穷,努尔哈赤并不看重,他们很轻松的就拿下,于是关锦防线形成。
他们在这里练兵,建设据点,打造铁骑,就是为了防备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打败过很多人,王华贞,袁应泰等,对于新来的孙承宗以及他的手下,他也没放在眼里。
孙承宗的任务是防守,努尔哈赤的任务是进攻。
不打是不行的,在锦州,努尔哈赤的部队遭遇了惨败,他忽然发现,自从孙承宗来了之后,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竟然收复了近千里土地。
努尔哈赤对此比较无奈。
不过很快孙承宗就回去了,东林党惨败,魏忠贤赢了,他对孙承宗比较忌惮,就不断告黑状。
孙承宗受不了,就主动辞职了。
其实魏忠贤是想干掉他的,不过皇帝不松口,他一个太监自然也眉办法。
将别人搞下去,就得让自己小团伙的人上去。
于是他让高第去辽东,这个地方鬼都不愿意去,于是高第提出反对意见,说你让我安稳的过两天好日子吧,魏忠贤自然是没有其他人选,也自然不同意,说你不干也得干,于是高第就去了辽东。
这家伙揣摩上意的本事不小,知道魏忠贤与孙承宗不对付,去辽东第一件事就是告孙承宗黑状,他睁眼说瞎话,说孙承宗吞军费,明明五万人,却要十五万人的军费。
孙承宗果断承认,那以后你就按五万人发吧。
其余的人拿不到工资还不得跟高第拼命?
新官上任,自然是对过去领导的政策予以推翻,他下令撤退,退守山海关。
孙承宗所有的部署,化为乌有。
大部分人都走了,只有袁崇焕没走。
袁崇焕参加全国科举进士考试,四次落榜,第五次才考上,排名中游,四十名,要知道全国才取一百来名,这个成绩也算不错了,跻身上流精英层次了。
不过在精英层次里,也不算太扎眼,毕竟四五十名的成绩。
国家分配工作的时候,估计袁崇焕没有送礼,以至于第一年根本没混上工作,闲了一年之后,混了个知县的官儿。第一次当官,他肯定是兢兢业业的,为民修路,发展生产,肯定是少不了的。
干了三年之后,回北京汇报工作,被人看中,直接做了京官,去兵部做了一个六品官。
广宁失陷的时候,朝廷很是着急,袁崇焕放出大话,只要给我人马钱粮,我一人守辽东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