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瑜是个文官。
事实证明,打仗这件事不是武官的专利。
他过去有着用二千人逐步干掉三万农民军的战绩。
或许正是这份工作履历,让上面看中了他的军事才华。
这个时候,五省农民军流窜,朝廷已经不忍直视了。
陈奇瑜是能力不是挥刀砍敌人,他的能力是根据手下人的特点,分配相关任务,有计划的进行围剿工作。
手下就相当于生产资料,他将生产资料安排的井井有条,发展生产,也就是剿匪。
他的组织能力和围剿策略,是比较出众的。
而且在一个个的小策略背后,隐藏了一个大策略,那就是逐步的将五省农民军赶到一个叫车厢峡的地方。
听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和好地方。
这个地方位于陕西,通道狭窄,顾头顾不了尾,只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是打埋伏的好地方。
陈奇瑜按照自己的策略,将农民军赶入了车厢峡,起义军刚走了半截,伏兵四起,扔石头的扔石头,丢火把的丢火把,将义军搞的异常狼狈,前进不是,后退也不是,众位首领一商量,那还是原地投降吧。
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投降向来是做不得准的。
除了诈降就是诈降,劣迹斑斑。
为了活命,这也是没办法的一件事。
他们还是沿用了老套路,先用金钱收买,再投降。
毕竟明军占有优势,你不送点礼品,人家要不要你投降还两说着。
送了钱都不一定能投降,就别说不送钱了。
这次他们的策略没有成功,陈奇瑜并没有接受他们的金钱。
义军首领见没法买通他,只好买通他身边的人。
自古至今,能抗住金钱诱惑的人并不多,陈奇瑜虽然能抗住眼前的诱惑,但是他身边的人却扛不住,收了人家的钱之后就开始在陈奇瑜耳朵边为义军说话,陈奇瑜没法,接受了义军的投降。
结果可想而知,义军这次再次造反很快,几乎是出了车厢峡,就立马反了。
根本没过夜。
崇祯听闻此事,很是无语和震惊,最终将陈奇瑜罢官。
接下来,崇祯重新启用洪承畴。
估计崇祯也觉得洪承畴的政策比较靠谱,那就是杀光政策。
洪承畴成了五省大总督之后,开始了对义军的再一次战略打击。
这一次比以往更为猛烈,大军集结了十余万人,手下名将云集,左良玉,曹文诏等人都被他调了来。
他的目的是将义军一网打尽。
一个打一个跑。
在明军的战略围剿之下,将义军逼到了河南。
如果义军推翻了朝廷,建设了自己的朝廷,那么他们的历史将这么写:
某年某月某日,我们的领导某某某,率领部队反围剿,成功。
……
……
明军对我部实施反围剿X次,最终如何如何……
但终究历史并没有站在义军这一边,所以历史是明军如何围剿土匪的。
义军跑到河南之后,开了一次大会,这次大会总结了过去失败的教训,并展望了未来。
几乎全国有头有脸的义军都被赶到了这里。
目前形势很差,大部分义军首领都建议逃跑。
但是有两个人反对。
一个是李自成,一个是张献忠。
进攻才是最好的逃跑。
李自成提出了惊人的战略计划。
攻打大明中都凤阳。
大明有三都,南都南京,北都北京,中都凤阳。
攻打前两个肯定是没戏的,只有打凤阳还是有可能的。
凤阳毕竟是朱元璋的老家,龙兴之地。
如果将这个地方打下来,毁掉朱元璋的祖坟,坏了大明的风水,一定会给重重的打击大明王朝。
这个提议得到了认同。
义军们也都看出来了,目前的形势不拼命没有办法了。
有人去攻打凤阳,那么就得有人留下来牵制明军。
攻打凤阳是个好差事,因为凤阳兵力很弱,还没有城墙,基本上去到就能拿下,留下来牵制,自然是小命难保,于是大家都嗷嗷的要求自己的部队去攻打凤阳。
你也去我也去他也去,最终就是谁也去不了。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不知谁想出了一个公平的法子,抓阉。
就跟抽奖似的,谁运气好谁抽到谁去。
崇祯也用过这个法子选内阁成员。
过去农村为了分土地,也多采用这种方法,毕竟地有好坏,谁都不想要坏的,那么就让老天抉择。
你抓到坏的,只能自我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了,不怨政府。
可见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时候,抓阉是最公平的一种裁决方式。
抓到攻打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