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过后,大明王朝这部庞大的机器在全新高效的核心班底带动下进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
各项救国、兴国的举措被快速落于了实处。
吏治、民生、强军、新学、外交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就是用对人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吏部,在新任吏部尚书候恂的主持下,由温体仁牵头提出来的成效考核法被具体制定了出来。
官员的绩效直接跟升迁挂钩。
在新的官员升迁考核办法下,你扯什么裙带关系、资历长短都没用。
通过吏部正常升迁的的唯一标准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廷交给你的差事有没有办好!
只有把朝廷交办的事情办好,让国家和百姓都满意,让所有人看到你实实在在所落实的政务,才是决定你升迁与否的关键因素。
比如你是一个县的知县,在你的任期内该县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朝廷交办的各项指标你都可以如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那你的升迁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反之,如果在你的任期内该县各个方面不仅没有任何起色反而有越来越糟糕的趋势,搞得百姓哀声哉道,朝廷交办于你的事情你也是无力完成,那等待你的就不仅是降职削职这么简单了,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因此丢了脑袋!
还有就是,朱由检心心念念的科技院也被提上了组建议程。
另外,为了全面推行新学使大明的人才多样化,使那些开明、务实的科技人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也为了朝廷可以吸纳这些新学人才为国家所用。
朱由检特意搞出了一个新的用人体系。
在当下的这个时代背景下,你想绕过科举考试选举官员是不太可能被世人所接受的。
如果那样的话,恐怕天下寒窗苦读的读书人非得闹翻天不可。
而且,也实在没必要把科考这条路给堵死。
毕竟,儒家倡导的这些东西在思想上对皇帝的统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朱由检便另辟蹊径想到了一个取巧的方法。
既不会得罪天下的读书人,也可以达到朝廷大力发展起用新学科技人才的目的。
大明另外开辟一条人才选举通道——技考。
所谓“技考”就是专门为那些精通新学学科的科学人才所特设的一种人才选取考试。
“技考”将与现行的“科考”并行,共同担负起为朝廷选拔官员及人才的重任。
通过“技考”步入仕途的官员称之为“技考官”。
“技考官”与“科考官”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通过“技考”为官者将会被归入科技类官员的范畴,他们的任务就是发挥所长潜心搞研究工作,在自己擅长的新学领域发光发热,为大明的科技发展而奋斗。
“技考官”的最大晋升空间便是已经提上议程规格等级被定的极高的科技院。
能够有资格进入大明科技院的人必须是当代的新学领域人才或是在新学领域方面为朝廷作出巨大贡献者。
被选入大明科技院也将是一种“技考官”的最高荣誉象征。
技考官员在实际权力方面虽然不及直接参与管理民务的科考官员;但他们所享受的物质待遇和地位品级可一点不比科考官员差;甚至在荣誉和很多待遇方面都要高于同级别的科考官员。
为了配合“技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及更好的鼓励人们接受与学习新学。
朝廷将拨调专款在各州县府道大力兴建新学学堂,免费向民间开放,并高薪引进精通中文的西方学者在新学学堂担任特聘外教。ωωω.ΧしεωēN.CoM
届时,凡大明子民皆可通过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到底是走科考之路还是走技考之路。
毕竟,很多新学方面的天才在科举方面并不怎么吃的开。
比如精通多门新学的宋应星,他的科举之路就走的比较坎坷,应考多次皆是名落孙山..........
所以,新开辟出来的“技考”也等于是为大明百姓额外增加了一条进取之路。
特别是那些科举不如意却又一心想步入仕途光耀门楣的读书人。
他们也可以尝试走一走新学之路,兴许就会发掘出自己在新学方面的天赋继而成为一名“技考官”,同样也可以达到光耀门楣的效果。
这样一来,推行“技考”既没有得罪天下的读书人,还将“技考”变成了一项惠泽天下的惠民工程。
更为重要的是,“技考”一旦被天下人所认可,那也就等于新学将在大明全面兴起。
以大明的人口基数和过人的脑筋,从现在开始便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开拓新学,那若干年后还有西方人什么事?
未来的大明将会发展到何等地步,这都是无可预估的!
到时候,恐怕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焕然一新的大明王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