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识:
(1)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发展
(三)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婷阅小说网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是特定的唯一。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人类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总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2)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
(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1.含义: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2.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
.价值体现的是主题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1.价值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