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甸村落户,或许可以借着这次机会在村里划出一块宅基地出来,以自己的想法修建一个小院子。
当初赵越他们医院组织去远郊旅游,曾经去过好几个很有特sè的“农家乐”。当时赵越就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自设计房屋的话,一定要选择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一座小院子,nòng个小鱼塘,养个jī鸭鹅狗什么的……过一过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在的幸福日子。
于是接下来他就找到了七叔公,询问沈村人修建房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当七叔公被问及这些事情,看赵越的眼神就说不出的复杂。但是这位老人家倒是没有多问什么,很快就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将给赵越听。
……………………………………
说起来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chā,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huā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同时,木质的构件和结构模式,可以让建筑规模和样式更加丰富。
当然,像是沈村这样的小村落对建筑的要求没有这么高,这么复杂,但是建筑方式因为没有水泥的原因,依旧摆脱不了这个套路。不过由于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关系,为了抵御海风、cháo湿等等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多加入石料的使用,减少了木料。如此一来,固然降低了建筑成本(明代因为自然灾害、luàn砍luàn伐,中原地区原始森林消耗殆尽,所以木料的成本远高于石料),却也使得建筑的外观变得粗糙不堪,不符合当时人的审美眼光。
故而这种“简陋”的房屋也只有贫穷人家才会修建。但是即便如此,修建这样一栋房屋除了材料费用,人工等等,也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担得起的。
如果这一次不是戚继光说有官府的补贴,或许沈村的村民就要考虑建几栋茅草屋艰难度日了。
听完这些,赵越想了一想,便委婉的向七叔公提出想要自己出钱,然后请村里人帮自己建造一座小院子的想法。
然后他就把后世见过的农家乐的形象大致描述了一番,还随口说了一下这样建造有什么好处……当然,这里其中自然就少不了留出两间房为自己的手术室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