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奕清正想着该说些什么描补描补,就听到外头有人敲门,“罗秀才可在家?”
肖诚英没好气道,“是学生来了,你赶紧去开门吧,莫要耽误了。”
罗奕清只能心下叹气,起身去开门,与新来启蒙的新生家长寒暄几句,带着孩子进来,送到收拾好的西厢小房里坐着。
他总共才收了十名蒙童,束脩不多,不过也足够补贴家用,待得明年秋之前,还有两期启蒙课可上,届时,他也能在镇上留下一些口碑了。
明年秋闱结束,他还能回来继续教书,等待大后年的春闱。
因秋闱与春闱都是同年开考,大宁这边便规定了秋闱结束之后,新晋举人要等待下一次的春闱方能参考。
往年落榜的,倒是能继续参加。
而大宁的秋闱和春闱都是两年一考,朝廷缺人才,科举年限便比前朝的三年一考提前了一年。
不过却限制了一部分新晋举人的参考,如此便能增加考中的人数。WwW.ΧLwEй.coΜ
当然,科举乃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大事儿,不管如何缺人,朝廷也依旧对科举参考之人的审核十分严格,考场之中也十分严苛,至今为止,大宁建朝三百余年,也不过出了两次科举舞弊。
而每一次,都伴随着朝堂震动,血流成河。
但凡敢在科举上舞弊的任何人,不管出身为何,都无法逃过律法的制裁。
最为有名的就是大宁第一次科举舞弊,当时先高祖皇帝的嫡亲弟弟恭亲王也牵连其中,先高祖皇帝直接便将恭亲王当众斩首,以儆效尤!
并且留下遗诏,雕刻成碑,矗立在全大宁各地的科举考场之前:上至皇孙贵胄,下至黎民百姓,凡科举舞弊者,斩立决!
有恭亲王之死在前,又有先高祖皇帝遗诏在后,如此才彻底杜绝了这科举舞弊的风气,一举杀住了那些想要动摇科举根本的人的心思。
之后便是先高宗皇帝时期,查出了西南一县县令为了政绩而主动协助治下参考学子院试舞弊,查出后,那县令以及所有参与了此事的学子通通被斩首示众。
自此,科举考试再无人敢轻易动那些旁门左道。
每年莫说小抄了,就连纸笔,参考学子们都生怕被别人给动手脚,还有专门的书坊出售科举用的纸笔,保证绝对干净,不会有任何问题。
上行下效之下,就算再无才之人,再纨绔之人,也不会在科举一途上作弊,即使是日常书院小考,查出来都是要声名尽失,无法在士林圈中立足。
好了有些扯远了,言归正传。
罗奕清这次开启蒙学堂,为的就是补贴家用,日后好攒钱继续科举。
所以他很快便收拾好心情,拿着书本进了西厢小房,开始给学生们上课了。
连同罗奕淳,罗奕溪两人在内,一共十二名学生,基本在四岁到七岁这个年纪。
主要是以启蒙为主。
罗奕清也会根据各个学生日后所需因材施教,现在第一天,他先教导了一些基础的启蒙字,又讲了讲学堂的规矩,如此便到临近午膳时分了。
学堂不包餐食,所以这个时候,罗奕清便先下课,让学生们回家午休之后再来学堂上课。
好在学生都是镇上的蒙童,家中长辈都早已知道学堂的上课时间,因而早早就有人过来接自己的孩子下课。
所有家长都对罗奕清十分尊敬,连连道谢,还一个劲地说孩子任打任骂,只要孩子不听话,罗奕清尽可教训。
罗奕清其实不喜欢打骂孩子,昨夜还是他头一回打弟弟。
若非他太过无状,罗奕清也不会动手。
因而对学生家长这般说辞,他也只是含笑不语,送走了他们之后,这才急匆匆地走进厨房,准备做饭。
可一进厨房他便看到肖诚英已经做好了饭菜。
“行了,你学堂事忙,以后这些事儿我来打理,你莫要操心了。”
说着就端起饭菜去了正堂,“赶紧洗手过来吃饭吧。”
罗奕清低头一笑,就算日后娘子一直如此,他也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了。
罗奕清洗了手,转身去了正堂,在门口被罗奕淳拉住,“大哥,你以后都由着大嫂做饭吗?”
罗奕清眉头一挑,“昨夜是打少了?你还记不住教训?”
罗奕淳撇嘴,“大哥,你我乃是亲兄弟,若非如此,我才不会多嘴呢,我最后提醒你一句,你最好是勤快些,这样也许才能让大嫂早日消气。”
肖诚英在正堂摆饭,见他们兄弟两人还在门口嘀嘀咕咕的,不由道,“怎么?都不饿是吧?”
罗奕清抬头含笑应了一声,“来了。”
罗奕淳:……
算了,他还是别操闲心了,反正大哥和大嫂都已经成婚,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大嫂总会消气的。
如此一想,罗奕淳也就彻底放下了这桩事儿,笑着应了一句,“大嫂,你做什么好吃的了。”
抬步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