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方跟他走的不是一个路子,也并未有将人聚拢在一处的意思,只怕这大医的名头还得安在他的身上才对。
现在眼见乔琰在请来了郑玄之后又请来了华佗,他心中越发有了不妙的预感。
华佗并未注意到张角此刻因为他的到来而再度生变的脸色,而是顺着乔琰的问题回道:“数月前我遇到了一病患正好需要朱砂来医治,在他的背上生出了一个无名的肿毒,若不速行医治,便有性命之虞,我给他开出的药方里便包括朱砂。”
“朱砂此物,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在热症中实是良药。”
张角还没因为华佗这对朱砂医用价值的肯定松下一口气,又听到乔琰问:“但朱砂可能如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的一般,医治身体五脏百病?”
“自然不能。”华佗果断达到,“医者对症下药,尤其是遇到疫症中繁复的,若不需清热,药方中绝不会加上此味。”
华佗自年轻时候便开始四处寻找医治的对象,算起来兖州与冀州相邻,他也是曾经,这其实是乔琰不知道从哪里找来,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东西,至多不过就是有时候会不对症罢了。
可这不对症的情况,谁又知道会不会因为神符祝祷这等不按人间常理的功效,而发生什么变化呢?
张角便是这样说的。
“朱砂无毒,又有通血脉益精神除中恶之效,中恶既除,轻身通神,自然百病皆除。医者之方与我太平道术不尽然相同,足下只以神医评判完,便看到乔琰露出了个大约可以用“不出所料”来形容的笑容。
“我等的便是足下这句话,朱砂无毒?”
乔琰俯下身来,自那些被带上台的物事之中抓起了两只竹筒。
张角这才留意到这两只竹筒之上各自有一小孔,小孔之间被一空心竹节相连。(*)
这显然是个特殊的器具。
下一刻他便听到乔琰说道:“劳驾足下查验一番这竹筒之中是否有毒,也查验一番这是否正是你留用的丹砂。”
有华佗在旁协助确认,张角自己又的确有些医术造诣,自然看不出乔琰此举中的材料有何不妥。
于是他紧跟着看到的就是数组竹筒中其中一个竹筒内加入了朱砂粉,两两交错放在了火炉之上架起的铁网上。
乔琰看着火炉火势加重,示意诸人都往后靠了靠。
这种土法从朱砂中提炼汞的方式,很容易造成水银蒸汽的外泄,还是离远一些为好。
不错。
正是汞。
让乔琰觉得很是奇怪的是,在秦始皇陵中就有数量不少的水银,巴寡妇清还是因丹砂产业发家的,到了汉代在《淮南子》中也有关于从丹砂中提取水银之法,但在历朝的医学典籍中却大多给朱砂以“无毒”的备注,全然没有提到任何一点可能的副作用。
甚至在魏晋时期,还有“久服则轻身如神仙”这样的用词,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了“生饵无毒,炼服杀人”这样的说法。
但现代医学足以证明,朱砂之中的游离汞虽然会累积在人体内的数量不多,却诚然会随着服食数量的增加而淤积,危及肾脏和神经。
当然,从相对客观些的说法来看,若只是偶尔服用符水,其实并不至于造成这样的淤积危害,但——
那又如何?
若在太平道符咒的影响下,当真人人以为朱砂可用,可解百毒,可通神明,迟早发展到只依托其镇定安神,而讳疾忌医的地步。
这对于这个本已经疾病多行,困苦难当的时代没有任何的好处。
而她也着实需要这一出,他们是不会考虑这么多的。
他们只要知道,太平道的符纸烧了之后有毒就好了。
乔琰想到这里望向了张角。
他此刻看向那炉火和竹筒的目光中惊悸难遏,更在面色上闪过了一丝苍白。
这不难看出,他已经猜到了乔琰到底要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但在炉火汹汹,丹砂瓦解之中,他没有阻拦的机会了。
当火势停下的时候,未曾装有丹砂的那一侧竹筒中凝结着的水银被汇集到了一个容器内,也被递到了张角的面前。
乔琰问道:“足下可否告知我,此物是否有毒?”
这话一出,张角
几乎是从齿缝之中挤出的一个“有”字。
他有说没有的机会吗?没有的。
他已经看到乔琰问话之时另做的一件事,正是毫不留情地示意典韦,他可以随时将张梁带上出的是个“没有”的答案,只怕这被提炼出的汞当即就会被灌入他那胞弟的腹中。
所以他也只能听到,在他给出了这个答案的下一刻,整个台下都几乎沸腾了起来。
张角亲自承认了!
太平道的符水中带毒!
那一时之间的镇定安神功效,又哪里抵得过会积蓄毒物在体内的副作用。
这实在是要比先前的驳斥日月星辰之说还要有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