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福星(第2页)
了“护师”考试,并顺利的考过关了,如愿拿下了“护师”的中级职称。 如此一来,女护士购买“集资房”时,又可以多购买10个平方了。加起来,她有资格购买60平方的福利房。 别小觑了这个“购房资格”啊,同城的周边房价,已经涨到了1万块每平方。市中心的直接突破了2万每平。而单位的“集资房”才收员工们多少钱1平方呢?5000块而已。 如此一来,购买60平方,市价在60万,而女护士的单位集资房,则只需0万就能拿下。 当然,女护士工作10年,其实连0万都没有存下来。她大约可以拿出10万的积蓄来交纳“首付”吧。剩余的20万,可以通过“公积金贷款”来解决。 就这样,她高高兴兴的拿到了一套2房1厅的小户型房子。如此一来,她在结婚之前“底气”就挺足的了,因此虽然也是个大龄未婚女青年,仍敢对男友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必须满足了才结婚。 “钟家小儿”估计也是觉得这样的懂得“持家”的老婆,娶得过了,娶得非常划算的,因此才积极的游说父亲等他从“基层”回到“二线城市”后,就联系“人脉”把他调入了当地效益还挺不错的报社单位。 不得不说,女护士还真算得上一位可以“旺夫”的好老婆啊。就在“钟家小儿”满足了她的所有条件,顺顺利利娶了她进“钟家”之门以后,居然也开始交好运了。 那是“钟家小儿”进入“庸城晚报”的第4年时间,报社居然也响应了上边的号召,在新开发的郊外“某某新区”中,拿下了大约120亩地皮。 那个开发区,也是之前他老婆的单位“妇幼保健医院”建“分院”的地点。 尽管没有人家“保健医院”拿的200亩地那么多,只用便宜的价格购买了120亩的地块,但要知道,这“庸城晚报”的员工人数本来就少,又不像医院需要建那么多的建筑供“病人”门诊及住院之用。有那么120亩地皮,报社办公用都用不完的。 于是乎,也划了大大的一块地皮,采取通行的“集资建房”的办法,兴建“集资福利房”。 因为土多人少啊,晚报给予内部员工的“购房条件”更宽松,只要入职满4周年的,都可以有条件参与“集资建房”。这一条明显就有点替“钟家小儿”量身定做的意味在。 父亲钟任的面子就是够大,都足以影响“晚报”的老总,专门替“钟家小儿”量身定做一些“分房规则”,以确保“钟家小儿”可以买到福利房了。 “钟家小儿”倒也不以为奇了。自家父亲的事儿,他当然早在背后询问清楚了——是那位“庸城晚报”的老总,也有个大学毕业的独生儿子,读“新闻专业”毕业后工作安排没有着落。人家钟任钟总编,就把老朋友的那儿子录用进入“子报”去工作了。 有点像是“相互交换”的感觉了。 所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肯花心思去解决问题的话。 像报社系统之内,虽然明确不允许从本报社老员工的“子女”当中招收“编辑”和“记者”,各个报社都在严格执行着这样的一个“铁一般的规定”。 但如上所述,采取有点类似于“交换”招人的招数,还是能成功解决各自“子女”的工作问题的。 当然,这里面需要有前提,那就是你的这个“子女”本身条件及专门能力都足够了,只不过限于各报社需要执行某一规则,进不了父母所在的单位。那么,只要有办法稍微“变通”一下,本身就符合条件的人员,当然也就能成功的在同样效益不错的“新闻单位”入职了。 这不,“钟家小儿”入职新单位4年时间,“庸城晚报”老总的儿子,则在“当代都市晚报”入职了5年了。 尽管对方家的儿子在“子报”那边,暂时还没有“分房计划”,但经过5年时间,钟任也把对方提拔成了“子报”的办公室的“副职”了。相当于非常之重用对方。 “庸城晚报”的老总当然也要“投桃报李”啊。晚报没有对方那“子报”影响力大,老总就直接把“钟家小儿”提拔到了报社总编办的主.任一职。 毕竟“钟家小儿”已经在“基层”足足工作了10年,然后又在晚报工作了4年。而且“钟家小儿”在基层时,好歹也解决了一个“副.科”的级别(注意!只是享受副科的待遇,没有实职的那种),如此一来,他在“晚报”再受重用,担当到“总编办主.任”一职,也不足为奇。 总之,入职晚报的第4年,就赶上了“庸城晚报”要在开发区的新址中,集资建“福利房”了。 按照报社“决策层”拟定的“购房规则”,只要工龄4年以上的员工,就有资格购买“集资福利房”。并且基础的购买资格是60平方。 然后呢,就是1年工龄,就可以多购买5个平方——这一点也比女护士那边的“购房规则”更优惠。 按照“钟家小儿”的条件,单单上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