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便耐心地跟他解释道:“自古和谈便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真的想求和,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
孙耀恍然大悟:“对对,那他们多半是想拖延时间了。”想了想,他又觉得还有哪里不对,于是自言自语地嘀咕道,"这能拖延到哪儿去啊,难不成他们想拖,我们就不打了?该打还不得打么。"
周稷有些不放心地问身边的武平:“赵国没有派援兵么?”
武平答道:“赵国若要派援兵,总不能没有为帅之人。我们的探子说,赵德前几天在寿安的城门外,为青公主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饯行仪式,勒令文武百官都参加,高阶武将除了陈循尽数到场了。而陈循最近一直在同刘正的农民军作战,并没有回寿安。所以,即便赵国派了援兵,也只能在青公主的车驾之后了。”
周稷问:“青公主带了多少护军,什么时候能到云阳?”
武平说:“探子说,青公主带了大约千人,走官道,行军速度极快。”
众人正有一句没一句的议论着,李仪捧着一只信鸽掀开了大帐的门帘,把它交给了周稷,说,“探子说青公主给萧复发来了几只信鸽,我们的人射下来一只。”
周稷展开了信,信上的内容和探子探到的信息并无差异。信上的字迹极为清冽消瘦,可见写字之人笔力不强,署名处盖着青公主的印鉴。他听说过,青公主自小便体弱多病,这封信上的笔迹确实印证了这个传言。赵德选来选去,最终派一个身体孱弱的公主来,确实让他有些意外。写信人的口吻不像君臣诏命,更似老友叙旧,嘘寒问暖东拉西扯了半天,才寥寥几句将出行的正题一笔带过。她说她三日后会到达云阳,要萧复张灯结彩迎接她。周稷皱了皱眉,这封信的内容太荒唐,从头到尾都像一个矫情的深宫女子,无病呻吟,吟风弄月。周稷的脸色十分阴沉,吃不准青公主其人是个什么路数。
王恭问道:“殿下想同青公主见一面,听听赵人的说法,还是按原定计划,三日后攻城?”
周稷沉思了片刻,说:“无论赵人想谈什么,王将军带主力攻城的计划照旧。我带一队亲兵埋伏在官道上,若是青公主到了,我便直接截下她。”
云阳城中充斥着紧张的气氛,城墙上到处都是枕戈待旦的士兵。周军近来没有大规模地攻城,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暂时的休整是为了准备一场更加激烈的战争,而这场战争随时都可能打响。就像这寂静的夏夜,看似平静无风,保不齐一道惊雷就会在半夜炸响。
萧复几天前收到探子的消息,说赵德派赵青来云阳同周稷和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觉得脑子里一阵眩晕。他觉得,赵德不了解周人,他们对云阳向来虎视眈眈,仗打到如今这个地步,他们不拿下云阳,是绝不会罢手的。他不明白,现在派人来和谈,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要把云阳拱手相让么?他当即便给赵德写了密信,陈述了云阳城紧张的局势,请求援兵。可是,他一直没有收到回信。他猜到,云阳和寿安之间往来的信件一定都被周人截下了。
周人确实截下了萧复发往寿安的求救信,但赵德也确实没有给萧复发来任何信件。秦左领援军与赵青同来云阳的消息,除了赵德在寿安城中的几个心腹知道,其他人都被蒙在了鼓里。
萧文握着一只信鸽,风风火火地冲进了萧复正在议事的大殿。她因跑得太急,满脸通红。她把信鸽递到萧复的面前,说:“兄长,青公主来信了。”她和赵青是好友,她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信鸽传书的习惯。。
萧复急匆匆地展开了信,一目十行地看完了。他许久没有收到寿安的消息,对这封信自然抱着极大的希望。可是看完信后,他却觉得十分失望。赵青信上的语气一如平常通信闲聊一般,天南海北地说了一堆没用的废话,不但没有提到半点打仗的事,还带着几丝揶揄和不正经。她说她三天后便能到达云阳,要萧复和萧文率领全城文武,亲自来城门口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