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还未亮,荆钰便早早起床梳洗,今天是吏部选试的日子,过了这一关,他就可以正式受官了,昨日张九龄已经答应给他提携,所以此行荆钰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三省六部制草创于隋文帝,传承百余年,至今发展已渐趋完善,其中吏部总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其正职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属官为主事。
众位新晋进士在吏部门前排起长队,接待他们的是文选司一位主事,姓李。荆钰远远看去,见那李主事满面含笑,正与三两个登记名录的进士打趣,看起来特别和蔼可亲,便趋前躬身说道:“武陵士子荆钰,见过主事大人。”
李主事抬眼将荆钰打量一遍,问道:“荆钰?所为何来啊?”
荆钰回道:“学生按例前来参加选试。”
“哦,你考了第几名?”李主事渐渐收住笑容,变得严肃起来。
“第三名。”荆钰满含期待地答道。
却见李主事想也不想地说道:“第三名不叫荆钰。”
荆钰一听,急道:“怎么会呢?”
于是李主事拿来考生名册,不耐烦地翻了几页,叫道:“说了没有就没有,你这士子怎么回事,难道本官还会欺瞒与你吗?”
“不会不会!”荆钰一边答,一边欠身往那名册上瞅去。
李主事一见,嚷道:“这是你该看的吗?此乃朝廷机密,真好大胆子!”说罢,“啪”的一声,将名册合了起来。
荆钰连忙道歉,又说道:“主事大人,请您再仔细看看吧?”
李主事哼一声,重新翻开名册,一边找一边嘟哝:“本官从未见过你这么胡搅蛮缠的士子!”
“我胡搅蛮缠?!”荆钰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耐住性子,小声说道:“第一名崔曙,第二名沈丘,第三名就是我了,荆钰,荆棘的荆……”
李主事顿时怒道:“我乃堂堂主事,难道还不认识‘荆钰’俩字,用的着你说?”
荆钰便吓得不敢说话了,只是心中着急,细密的汗珠涔涔而出。
李主事把那名册慢条斯理地翻完,对荆钰说道:“喏,你也看见了,本官从头到尾,都没见你的名字。”说着,脸色慢慢难看起来,接道:“现在本官怀疑你根本就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荆钰急道:“主事大人明鉴,我要没参加考试,怎敢来此?”
“那有什么不敢的?近来有的士子啊,可比那土匪还狂呢!”李主事朗声说道。
这下荆钰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李主事眼珠一转,对他说道:“这样吧,你先去礼部开一张准考证,证明你来参加过考试再说!”
荆钰茅塞顿开,赶紧往礼部赶去。
历届春闱都是由礼部举办,专门有人对各位士子进行登记造册。荆钰想,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把他的名字给漏了,嗨嗨,这些大人可真粗心啊!
于是一路小跑,匆匆来到礼部,找到仪制司王主事,说明来意。
王主事听罢,懒洋洋地回道:“荆钰?你参加过春闱吗?本官可不记得你来过!”
荆钰听到这话,心差点儿凉了半截,指着自己的头发说道:“主事大人,您好好想想,那群士子中就我一头白发,很好认的!”
王主事怒道:“本官尽心职守,只认试卷,哪有闲心看你的头发!”
荆钰只好又说道:“那武陵士子您还记得吗?本届春闱,武陵郡就来了我一个……”
“你是从武陵郡来的?”王主事问道,“你怎么证明?”
荆钰愕然:“这要怎么证明?”
王主事便回道:“你去户部,那里掌管全国户口,找人开一张你是武陵人的证明来!”
荆钰听罢,再三谢了,又一路小跑,往户部赶去。
这吏部、礼部、户部彼此相距甚远,荆钰就像个皮球,被人踢来踢去,整个上午,都在这三地间奔波,已是累得精疲力竭了。
希望这一切,都在户部结束吧!
户部江南西道清吏司掌管武陵郡户口的是一位姓张的主事,他听荆钰说完,骂道:“你让本官怎么证明?那武陵郡几十万人口,要从中找你的名字,那找到猴年马月去了!”
荆钰这时头昏脑胀,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张主事瞅了他一眼,问道:“你家在哪个村子?”
荆钰赶紧答道:“桃源!我们都叫它桃源!”
张主事便转身从卷帙浩繁的书架上抽出一卷册子,上写“武陵郡地方志”,翻开查找,过了好大一会儿,回道:“武陵郡没你这个村子。”
荆钰如坠冰窟,颤声道:“怎么会没有?!”
张主事双手一摊,说道:“反正本官这里没有记录,无法帮你。嗯……目下只有一个办法,就看你肯不肯做了!”
“做!做!大人请讲!”荆钰急忙答道,生怕错过一丁点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