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继续,第二个环节,主考官抽取题目。
坐在中间位置的那个老头,按了一下长台上的按钮,间隔了几秒钟,再按一下,题目出来了,是一道影像资料题。
临海的一片沙滩。
一块木板,两条钢索,几根铁管,构成一架秋千。
空无一人,秋千却在那里轻轻的荡来荡去。
风一来,秋千就荡得快些高些,还哗哗作响。
老头左手边,第二个中年男子,直接向林穆提问:“对这个场景,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题目比上一个就难多了,主考官问的很宽泛,给了学员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学员如果只是泛泛而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那肯定过不了关。
第一关的题目,考核学员对文化、知识、素材的积累,能理解问题就可以了。
第二关的题目,考察的是学员的认知体系,需要学员表达出自己的观念,体现出自己的思维。
上一题,听到钟声可以引用对联诗词,不离题就行。
这一题,需要确立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观点为主,引用材料,一味简单堆砌与秋千有关的诗词、歌赋、对联是行不通的。
学员的水平究竟怎样,在这一关,一试便知。对许多水平不够的学员来说,这一关,就是噩梦。
林穆思索了一下,而后道:“冥冥之中,总有一股力量在搅动个人和社会的平静。”
主考官追问:“相关依据是什么?请详细说明。”
“社会的变动,人生的变化,就像是在荡秋千。
“从秋千的坐板上看,一直都在高低起伏、循环往复,这是主观的角度。
“客观的角度,是从整个秋千来看,包含了秋千自身所有运动变化的轨迹范围,变与不变、动与不动没有本质区别,是称客观规律。
“还有一种,超越或者也可以说排除主观客观,从自然的角度看:秋千被创造出来后,经受大自然的风吹、日晒、雨淋,合乎自然,则屹立于世,不合乎自然,则被雨打风吹去。
“秋千本身是可以平静下来的,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除非彻底毁灭,否则,动荡才是它的宿命。
“个人如此,社会也如此,总是有一股力量在搅动所有事物的平静。”
林穆一番话说完,五个主考官是真的震惊了。
寥寥几句,把人生、社会的千变万化解说的生动形象,简单透彻,关键是,还与影像资料丝丝入扣!
这是学员吗?!
学员的水平高成这样了吗?!
这思维,这临场,这应答,后生不止可畏,简直可怕!
五个主考官,你看我,我看你,坐中间的那个老头当机立断,宣布林穆的答辩需要商讨,考核暂时中止。
考场外,林穆的网络直播空间,信息急速翻滚:
“爸爸,我再也不荡秋千了,我不配!”
“我不配+1”
“我不配+1”
“我不配+1”
“我不配+1亿”
“我想和林学长一起荡秋千……”
“想的美。”
“想的妙。”
“想的嗯嗯叫。”
“楼上真恶心!”
“林学长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那么好看,那么好用。”
“好看又好用?哦,懂了懂了,你是个吃货。”
“楼上好恶心!”
“林学长牛批,请收下我的膝盖!”
“要跪就跪,别他么拐弯抹角的,我反正已经老老实实跪了。”
“既生瑜,何生亮?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
“楼上的,跟林学长比,你既是猪又是鱼,没有为什么。”
“楼上神评!”
“我哭了,我真的是蠢猪+咸鱼啊!关键是,还丑的很新鲜!”
“真相过于真实,太残酷了,我哭都哭不出来,绝望了……”
……
主考官相互之间商量了一阵子,并没有给出过关与否的明确结果。
而是由其中一个主考官,再次向林穆追问:“你的论述带有宿命论,还有悲观色彩,你是否认为社会制度的建立、人的生生死死,是没有意义的?还有就是,你所说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有没有意义,与使命有关。
“一个人,哭着来,笑着去,就可以认为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事业、家庭、感情、爱好、传承、思想……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社会制度的使命,就是为每一个人找到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创造最有利的环境。所以,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一有变动,随时调整。
“我所说的力量,其实就是使命的驱动力。
“受到此题启发,我有一个无法证实的猜想:自然给整个人类的使命,就是让人与社会去掉秋千两旁固定的架子,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