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太古怪了!”
信陵君主持着整个战役大局。
因此能十分清晰的感觉到,整个战场上透露着一种古怪的气息。
虎牢关的守备,在没有王翦操持下,的确被大幅削弱。仿佛每处城墙,只要随便的发起一波进攻,就能在那打出缺口。
然而古怪的事情在这之后便出现了。每当信陵君调动兵力,要集中突破某段看起来防守薄弱的城墙时,那段城墙的守备力量就会被迅速加固!
这种迅捷的反应能力,完全不像是笨重的军团、救火队。
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灵活而全能的个人,在每处缺口出现的瞬间,便奔赴战场,以肉身之躯,堵住了缺口。
这种事情,有可能吗?
只在营帐中宏观控制的信陵君,陷入沉思。
因为如果这人真的存在,那么这人就是跟他针锋相对的属性。
对方是以最微观的方式,以增援到每个士兵为手段,在对抗他的宏观大局!
这种状况,他在对阵廉颇时,隐约的遇见过。不过廉颇的派兵布阵比这严密多了,根本不像现在的虎牢关,看起来到处都是破绽。
而且过分的是,明明到处都是破绽,打上去却发现,破绽没有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双方的伤亡交换比例还算看得过眼。
根据密探来报,联军与秦军的伤亡比例大约为3:1。这在攻坚战中,已经算相当低的战损比例了!
按照这样的战斗消耗,持续的打下去,若是能坚持到秦军无法维持防线的阈值,那就能打破虎牢。
不过单以数字的推论,也可能是联军率先坚持不住。
当然,这些信陵君其实并不在意,赵国的庞煖,也并不在意。因为这次的赵魏韩联军,是为了戍守韩国疆土而组建的。
如果打不下虎牢,等开春退兵,三川之地将完全落入秦军之手。但三川之地全是韩国的领土,所以真没守下来,对赵魏其实并没有损失。
所以这场战斗的主战兵力,一直是韩兵。攻虎牢的消耗战,也是用韩人换秦人的战损。
信陵君虽是尽全力在指挥战斗,但是战斗的初衷,其实并不是为了韩国,而是为了自己的魏国。一旁的庞煖,作为赵国的外援,虽看穿一切,不过也乐见其成。
毕竟韩国的兵力没了就没了,消耗到秦人就是赚到。
而秦若真要灭韩,南方的大楚国也不会答应。到时候组成一支四国联军,别说虎牢关,直接推到函谷关都没问题!
若再加上燕齐,组成一个六国联军,那么别说破关,直接灭国都不是问题!
三十年前,五国伐齐,就是这样一个超级联军,把当时的强齐打的人都没了。如果不是秦、楚为了维持东大陆的势力平衡,齐国妥妥的就被灭国了!
因此不担忧韩国被打崩溃的信陵君,在战场上稳步指挥着战损交换的战斗。韩国虽然有人也看出了这些,奈何国家弱小,且军中主帅皆无法出声,因此只能是看着。
攻坚战一连持续了五天,联军与秦军都有不小的伤亡。信陵君见状,便明白需要修整一段时间,不然士气继续跌落,军队只怕要触之即溃。
保守起见,信陵君退兵至三十里外的荥阳。
在那筑城、布防、休整,等待士气恢复,再次尝试攻坚。
…………
“瞧你们吐成什么样了!”
“就这样也想开军舰?!”
在黄河边,从前线上抽调下来的四个千人队,现在只有半数还站得稳。
这四千人,被王同学安排在舢板船上,于黄河中漂了三天。最后筛选出了半数还算适合水战的海军陆战队。
当然,这两千人并不是真的要去开军舰,他们只是被王同学叫来,作为防守反击战的尖刀队。
具体的反击之策,便是水路进攻。
三川之地,乃河、雒、伊三条河流汇聚之地的总称。换言之,此地的河流交通极其发达,适合水路进攻。
为了取水方便,这时代的军营多是沿河而建。因此水路进攻,可以跨过很多障碍,直接攻击敌人本阵。
秦军所守的虎牢关,处于黄河上游,正是适合水军进击的地理位置。
诸多适宜的条件组合在一起,便让阿伟有了水上突进的念头。
这个时代,别的国家玩不了水上突进,主要还是技术力受限。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时代的主要军船为舫船,它是一种两船并联的小型船,荷载约五十人。
《战国策》曰:“舫船载卒,一舫一屯。”后人添注:“舫,并船也。”
这种防御力不足,运载力不足的小型船,确实无法承担水路进攻的重任,一般只作渡河用。
但是阿伟他不一样,掌握了《中世纪战争机器设计图》的他,现在可以轻松的造出适合水上进攻的大船!
稍作挑选,他便选择了外形跟气垫船类似大型登陆艇——大力神级运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