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游终南山》等。)
张籍(约766~约830年,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唐德宗李适(念阔,直接就叫李阔算了!)贞元年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个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王建(约766~约830年,字仲初,颖川今河南省许昌人。出身微寒。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张旭(公元711年前后在世。字伯高,吴郡今属江苏苏州人。曾为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相传往往在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时称“张颠”。所存诗六首,均为写景绝句,以境界幽深、构思精巧见长。而“草圣”是东汉敦煌酒泉人士张芝·张伯英;被称为“书圣”的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唐人颜真卿楷书的丰满阳刚,褚遂良书法的苗条秀丽,以及“张草张巅”张旭的龙飞凤舞。他们各具特色,功夫各有千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即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即巴尔喀什湖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出生于此地。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即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天宝年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赴临淮投军,中途病归;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其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登金陵凤凰台》、《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沙丘城下寄杜甫》、《将进酒》、《赠汪伦》、《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等。)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诗有《春夜喜雨》、《登慈恩寺塔》、《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等》。)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二弟白行简,三弟白应文,其先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属陕西省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辑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终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岁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酬甚密,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十余首。其《花非花》奇丽缠绵,《长相思》平易流畅,《忆江南》清新明丽,皆为世人传诵。诗有《长恨歌》、《琵琶行》、《燕子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唐德宗李阔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郎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河南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李阔贞元年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