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带绶巾小帽,一切悉照汉人旧制,毋得混淆,共敦华夏之风,复睹文章之旧,如有抗玩,军令不赦。敬哉!故谕。
果然,这条剪辫令一处,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便消停了。整个江南都掀起了一股剪辫的风潮,后面甚至在清政府统治地区,一些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也暗中剪辫。清政府本来自入关以后,严厉推行剃发令。方便老板姓都知晓,还编了句顺口溜,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意思是,老百姓如果还想留着脑袋活命,就必须剃发留辫,否则格杀勿论。
从清朝建国,一直到乾隆末年,马葛尔尼访清的时候,关于这辫子的样式,是有严格规定的,并不像今天清宫戏里演的那样漂亮,头剃半个,留半个,即所谓的“阴阳头”。这种阴阳头是到了清末才出现的。康熙年间的剃头发型,是“金钱鼠尾”,也就是说辫子和老鼠尾巴似的。那老鼠尾巴多细啊,对!就是要细到能穿过一枚铜钱中间的孔,这才算合格,否则还是要杀头的。
在吴三桂起义之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叫“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生降死不降。”什么意思呢?我是说你清政府不是强迫所以男人都剃法易服吗?但女人你管不着,还可以穿汉服,留原来的发饰,因此叫“男降女不降”;你强迫大人都剃头,但小孩穿什么衣裳,留什么头,你管不着,因此叫“老降少不降”;你强迫汉人活着的时候都要剃发易服,但死人你管不着,我爱穿寿衣穿寿衣,爱穿丧服穿丧服,叫“生降死不降”。
在三藩反正期间,清政府被迫对剃发令有所放松,表现在默许少数不投降吴三桂的文化名流,可以不剃发。原因:一来是拉拢人心,分化汉人;二来是执行剃发令的暴力政权被大大削弱,有心无力。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丝♂路♂文♂学♂网*♂www.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