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败得不冤)
所以这会的袁应泰,站在高高的城头往四下一看,以往围着他转的那些心腹一个都不见了!
而连他这位堂堂辽东经略站在这里,周围守军都是慌乱无序的,所以他都知道大势已去了呀!
“经略大人!下官来了!”而这时闻讯赶来的只有张铨张老大人,袁应泰看见之后,四目相对,都已经羞愧难言了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于是这位拗经略终于意识到——这将是辽阳城作为大明辽东首府的最后一夜了!辽东的天……塌了!
而到了第二天天一亮,城外的后金军果然就发动了大举进攻!并且还是对辽阳城的四座城门同时发起了进攻!
而之所以后金军会如此大动干戈的发动全面进攻,是因为以老奴丰富的作战经验来看,知道辽阳城已经是一枚熟透的果实,轻轻一伸手就能摘到了呀!所以当然是要一鼓作气拿下的!
而就像老奴所判断的那样,这样的全面进攻效果都是非常好的!堪称立竿见影!
例如进攻才刚刚开始,一干守军就已经无心守城了(各级大员都逃得差不多了,还有心思守城吗?)
所以在后金军的大举进攻下,在一干蒙古奸细的积极配合下,位于西面的德胜门连一炷香的时间都坚持不到的,就已经应声而陷了!
而其他几座城门有的还要不堪……后金军才刚刚杀到,城门就已经吱呀吱呀自动打开!应声而降了……
后金军进展之顺利,不像是打仗,而像是去自家的后花园游玩啊!
甚至连袁应泰坐镇的主城门都是如此。
所以等到四座城门全部打开,后金军像潮水一般冲入城内之后,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这时依然还在城头指挥作战的袁应泰呢,看见城下这一情景,尽管他还算‘尽忠职守’,一整夜都没睡,甚至都没有下城头一步,企图挽回败局的。
可是见此情景之后,他也知道大势已去了——辽东不保矣!
不过袁应泰比起那些临阵逃跑的狗官,同逃三监军,还是有那么一点担当的,这也是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不至于跌到谷底的原因。
这位拗经略早在上任的时候,就做好了思想准备——誓与辽阳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所以只要辽阳失守,他就要以身殉国!
所以在此最后关头,袁应泰反而镇定了下来,然后再看了看身边仅剩的文臣,浑身浴血,却依然坚持抵抗的张铨张老大人……
袁应泰不由得惨笑连连啊……张铨这位平时他最讨厌的人,却是最后关头唯一留在他身边的人!这样的讽刺……
于是袁应泰郑重的朝张铨作了个揖后,忽然就是一伸手,挖掉了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本院识人不明,还留着这两个眼珠子何用!”
“啊,经略大人何苦如此!”张铨见了就是苦笑道。
而袁应泰呢,却是瞪着双目流血的眼眶,声音嘶哑的对张铨进行了劝说……那些败类不应该活命!而张铨这样的贤臣却应该保留有用之身啊!
于是袁应泰就劝张铨逃离这个险地!现在后金军刚刚冲进来,一片混乱中,逃走还是有希望的。
而这个辽东经略在最后关头是怎么说的呢?
他就是用鲜血淋漓的双目‘看着’张铨道:“本院自奉命专征,无一日懈怠!欲恢复疆土,驱除鞑/虏!奈何天数如此,如之奈何!”
“然辽阳已失,本院若退守河西(也就是辽河以西,这里指广宁城),不仅无颜面圣,亦羞见诸将士!所以本院决意以身殉城!然张公您无守城之责,可速出城,收拾余烬为退守河西计。”
袁应泰的意思就是我就死在这里了,身为辽东经略,殉国是我的职责!可是张老大人您不是辽阳最高长官,没有守城的责任,所以应当尽快撤离!
而面临这种生死关头,女真人正蜂拥奔来的关键时刻,一代名臣张铨是如何回答的呢?
他是这么说的:“我辈皆受国恩,今日患难,正当捐躯报国!愿相从地下,同为厉鬼击敌耳!”
所以这样的豪迈宣言,张铨不愧为一代名臣!辽东三好汉啊!
在面临异族入侵,性命交关的生死关头,他甘愿放弃活命的机会!他甘愿舍身报国!舍生取义的!
所以说如此气节,不愧为辽东三好汉!不愧为当代文天祥!如此气节,不愧为民族脊梁!民族精英啊!如此气节,也必将永垂天地!万世流芳!
而袁应泰见劝不动张铨,也就一声长叹后,不再多说,当然此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附近的守军越来越少,后金兵蜂拥杀到,离他们只有几十步的距离了!
于是在这人生的最后时刻,在蜂拥而来的后金军鬼喊鬼叫的要活捉辽东经略的时候……
袁应泰就是整好衣冠,佩好尚方宝剑,收好经略官印,并叮嘱亲卫统领,在他死后必须烧毁尸首的!以免落入奴贼手中,以至朝廷威严受损!
这样安排好后事后,袁应泰又向京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