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马地臣结识了渣甸,并在两年后加入马尼亚克公司,成为渣甸的合伙人。
事实证明,这两人是天生的合作伙伴,两人一般的胆大,一般的欲壑难填。他们不满足于广州一地,把触手伸到了渤海湾一带。
1832年7月1日,渣甸和马地臣正式在广州注册成立怡和洋行。而在前一天,马尼亚克公司刚刚倒闭。
由于当时清政府**泛滥,之前强大的东印度公司也已经日薄西山,怡和洋行很快发展起来,成为英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头号公司。
当时的渣甸被其他商人称为“大班”,也就是总经理的意思。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实行禁烟政策,怡和洋行的鸦片走私受到很大打击。
怀恨在心的渣甸开始努力游说英国政府向清政府开战,同时把香港夺到手中,作为英商的贸易据点。可以说,在鸦片战争的爆发上,渣甸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怡和开始拓展业务范围,首先是进入地产业,之后逐渐进入铁路、船务、矿业、银行等诸多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1886年,怡和洋行和英商保罗·遮打合作创办了九龙仓公司,主要经营码头货运业务。
保罗·遮打本人是货运行业出身,曾创办香港码头货仓有限公司,但由于起始阶段资金不足,最终破产。
后来他从香港政府手里买到了尖沙咀临海的地段,当时那里很空旷,非常适合建立码头。于是他找到怡和洋行,合伙成立了九龙仓。
所以,九龙仓一旦被收购,对于怡和洋行是巨大的损失,故而怡和洋行也迅速开始了激烈的反收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