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原来是青藏公路的一名养护工人,在一次事故中意外死了。母亲带着弟弟进藏想见父亲最后一面,可在进藏途中弟弟不幸患上了肺水肿,下车吃了一顿饭就再也没能回到车上。现在,父亲和弟弟都埋在公路边一片乱石滩中。”李红摸出一张照片递给张浩天。
乱石滩上立着一大一小两个坟茔,一条灰蒙蒙的河流静悄悄从坟头一侧绕过,几棵干草立在风中。远处是再熟悉不过的光秃秃的石头山,分不清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李红说:“我承认,一开始我追求你们是另有企图,可后来是真的……”她苦笑一下,“不过,这都过去了……”李小虎把照片还给她,“要走也是回老家,去山南干啥?”李红凄然一笑,“小时候,我在没有父母陪伴的老家度过了童年,然后随他们来到西藏,从此,同西藏没有任何关系的我就莫明其妙属于了这里,而在出生地自己反倒是个陌生人。家乡从来就没有在我心里存在过,它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父亲和弟弟死了,家乡也慢慢变成了母亲的代名词,可如今母亲也走了,把我想象的家乡也带走了!”
张浩天突然觉得脸上挂着重重高原红的李红令人同情,同时也感到同这些普通的高原人相比,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他说:“原来,你有这样的经历。”李红说:“我千方百计想离开西藏,你们却义无反顾奔向高原,人的追求多么不同啊!”张浩天把窗台上的格桑花送给她,说作个纪念。李红笑道:“把它送给我,就不担心笑雨找你算账?”说完摘下几粒种子,装进口袋。
4.
研究项目启动以来,杨丹丹下了门诊就去课题组同大家一起翻看病例,查阅资料,讨论方案。尽管全力以赴,研究还是进展缓慢。吴医生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高原病的有效方法,在藏生活和工作的人每天都在遭受疾病的困扰。病情轻的,依然是采用给氧、镇定、止痛这样单一的治疗手段,病情重的就只能送往低海拔地区慢慢恢复,难道我们的研究只能半途而废?”
一个医生说:“高原病是因空气稀薄,大气压低等自然环境造成的机体缺氧,要想真正摆脱疾病的折磨,唯一有效的方法还是让病人脱离致病环境,可是,这对需要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又不现实。”
杨丹丹说:“我在一本藏医资料中看到过有关红景天的记载。红景天是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多年生草木或灌木植物,两千多年前,高原人就以它为药,以强身健体,消除疲劳,抵抗缺氧环境的影响。‘现代实用本草’中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强心抗炎、补气清肺的表述,我们不妨转移一下思维。”
大家仿佛看到一束光,立刻开始查阅相关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和讨论,对红景天的药物特性和功效有了基本认识。随后,他们又向藏医、中医请教,他们对红景天用于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研究方向给以极高的肯定,对临床应用的未来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的具体数据和相关资料,他们还是无从下手。连红景天长什么样大家都不知道,更不要说药性分析、试验对比、临床应用了。杨丹丹去找院长。她说:“红景天由于生长在高寒缺氧,低温干燥,冰雪肆虐的恶劣环境,加上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其自身的特殊性使之成为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首选药物。但是,它对哪一类高原病有效,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的修复作用有多大,对人体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什么,我们还知之甚少。可以说,用它攻克高原病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远景,什么时候能临床应用还遥遥无期。我们需要力量支持……”经院领导多方协调,他们很快同藏医院、部队医院、地区医院组成了联合科研小组,增强了技术力量。
<
p>接下来,他们分组深入雪山河谷、戈壁草滩去寻找红景天。当杨丹丹在一处海拔四千米的高山流石中第一次见到这红艳艳的植物时激动不已,几乎是匍匐着爬向它。看着在乱石滩中茁壮生长,汁液饱满,根茎发达的红景天,她泪光盈盈。随后,他们陆续发现了生长在海拔三千米至五千米地区形状各异,体态万千的红景天。经了解红景天共有两百多个种类,仅西藏地区就有长鞭红景天、大花红景天、圣地红景天等三十余种。到底哪一种能够入药,是根茎还是枝叶,各自的药物特性和副作用又是什么,他们一概不知。每个人都知道,从对红景天的认识了解到药物分析,从实验对比到临床应用,其中要走的路有多长。
在外奔波数月的杨丹丹终于回到家,徐致远正和周逸飞蹲在地上下棋。见杨丹丹一身疲惫回来,徐致远立刻站起来要去做饭。周逸飞说:“看你都成保姆了。下完下完!”徐致远看杨丹丹在书架上查找资料,赶紧蹲下来把“马”斜飞过去放在“将”身旁。周逸飞把一个“象”推上去又撤回来,分析局势后只得投降,但要求再来一局。徐致远看杨丹丹完全沉浸在书海中没有催促自己,又蹲下来摸棋。这盘棋周逸飞显然不在状态,举棋不定还屡屡悔棋。徐致远和他吵吵嚷嚷,突然“啪”一声,一个“将”带着两个“卒”飞到杨丹丹的书架上。黄菲菲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