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拱卫应天(南京)之要地。
自古有金陵(南京)锁钥、江淮保障之称。
也就是说,你想打开南京这个锁,必须拿下滁州这个钥匙。
滁州这个地方依滁河而生,自古是长江下游著名鱼米之乡。
粮食方面虽然不说不缺吧,但凑吧凑吧还够使的。
这里更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遥相望,是一个战略要地。
既然朱元璋有图谋应天(南京)的野心,以他的智商,自然是第一眼就看中了滁州这个地方。
如果你还不知道滁州是哪里!
欧阳修总知道吧。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滁州做过官。
当然是得罪了领导,被下放到这里的。
他在这里,写过著名的诗篇:《醉翁亭记》。
第一句话就是:环滁皆山也。
滁州四面八方都是山,对于军事家来说,弄个十面埋伏妥妥的。
对于文人来说,乐山乐水,此地正好。
文人乐山乐水,那是好听的说法。
文人嘛,读书人,过去的最高理想就是考上状元,报效祖国。
一旦高官厚禄,工作千头万绪,谁他娘有时间乐山乐水?
又不跟现在似的有五一、十一小长假,每月能有一两天休息日就不错了。
特别明朝初期,百废待兴,工作任务重,一个月才一天的休息日。
一旦放假,总得陪陪老婆孩子吧?
老婆又不止一个,忙都忙不过来呢。
哪有功夫,乐山乐水?
乐山乐水的文人,百分之九十都是郁郁不得志的。
剩下的百分之十,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豪门后代,不缺钱花的主儿,浪荡四方。
这叫生活情趣,没得比。
滁州既然有山有水,自然就有就近的很多不得志的文人慕名而来。
他们哪怕买不起房子,也要赶时髦,来乐乐山乐乐水。
在众多不得志的人当中,要单独提一个人,这个人是——李善长。
李善长的户籍所在地当然不是滁州,而是濠州定远。
不过人都想去更高处发展嘛。
他也不是没想过投奔郭子兴,而且付诸于实践了,但是人家郭子兴根本不待见他,觉得这家伙是个落魄的读书人,走门路无非是想闻达于诸侯。
郭子兴有点儿看不上这个比自己小差不多十岁的人。
都快四十岁的人了,竟然还没有编制,四处打零工,找机会。
他主观认定,李善长估计没啥本事。
他根本没给李善长展示才华的机会,就如同打发叫花子一般,让人给了李善长纹银五十两让走人。
李善长也挺有骨气,没接受郭子兴的施舍,溜溜达达就来到滁州谋取发展。
不过滁州守将是个武夫,更不是个干事业的人,也没有落落李善长。
李善长,这下子就尴尬了。
他出门之前,已经跟老家人夸下海口,说混不出个人样不回去。
就目前这种状况,荣归故里是办不到了,那就留下吧。
于是他找了份家教的工作,租了个房子,艰难度日。
他空有一腔救民报国心,却无门路可走。
机会终于来了。
彭大拿下滁州之后,发布招聘启事,广纳良才。
李善长前去应聘,彭大觉得这人有才,跟朱永年有的一拼。
于是就让李善长做了他的贴身秘书。
主要工作就是写写演讲稿、政府通告,出出主意、制定一下造反活动战略规划、发发帖子啥的。
彭大确实,挺看中他的,给的工资高,还专门分配了住房,包吃包住不说,每逢节日,奖金还挺丰厚。
不过李善长,却有点瞧不上彭大这个大老粗。
他觉得彭大没啥文化,而且不愿意放权,军政大权都捏在他和一双儿女手里。
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一般化的家族企业。
他打心眼里觉得彭大没啥发展头,不过人家给的工资高,一个月工资做家教,挣三个月的。
为了钱也得留下干呀,况且工作也不累,轻松的很。
工作态度倒是可以,兢兢业业。
拿人家钱财替人家干活,这没毛病。
他没想到的是。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贵人——朱元璋同志。
这个时候,朱元璋刚刚来到滁州城外。
他率领的残余部队,仅仅剩下了二十来个人。
也没有什么军容军貌了。
盔甲也不见了,兵器也扔了——丢盔弃甲!
士兵都穿着粗布衣服,一路奔波,脸上尽是疲惫之情。
当然这一切,都是朱元璋故意这么安排的。
在逃跑